首页 > 百家姓

[ yǎng ]

读音:yǎng

拼音:yang

简繁:養

五笔:UDYJ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UDYJ

笔画:9画

吉凶:吉

仓颉:TOLL

结构:上下

郑码:UCND

四角:80228

区位:4988

统一码:517B

异体字:飬,養,䄅,?,?

英汉互译:raise,rear,bring up,support

笔顺:点、撇、横、横、横、撇、捺、撇、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412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89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起源

养姓主要源自:姬姓、嬴姓、子姓。

养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给吴国公子掩佘、烛庸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入吴,其后建立了吴国。吴国传至吴王僚(姬诸樊),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公子掩佘、公子烛庸、公子光。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因诸公子皆想争得王位继承权,时为公子光幕僚的伍子胥推荐刺客专诸来行刺当时的吴王僚。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的名义设宴招待父亲吴王僚。当时楚平王熊弃疾病逝,吴王僚乘机举大军伐楚,公子掩佘、公子烛庸领大军出伐楚国,不在吴国境内。公子掩佘、公子烛庸逃至楚国,楚昭王熊壬自然万分欢迎这两位昔日强大敌手的归降,将他们封在养邑(今河南沈丘)暂住。接着,楚昭王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并把养邑东北边的城父(今安徽亳州谯城区)、东南边的胡田(今浙江台州)两块地方封给二位公子,并到处宣扬。后来在孙武子偕同伍子胥、姬伯嚭再次发兵伐楚之时,公子掩佘、公子烛庸被楚昭王利用来代楚守舒(今安徽舒城),结果公子掩佘被伍子胥一举斩杀,公子烛庸则在突围时被姬伯嚭所射杀,最终皆没能脱逃毙命之灾。

公子掩佘、公子烛庸的家人后来在养邑定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养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沈丘养氏。

养姓起源二

源于嬴姓,是神射手养由基的后代。周代有养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春秋时为楚大夫神射手养由基的后代子孙有养氏和养由氏。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并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左眼被晋将魏锜射中,共王叫来养由基,给他两支利箭,命他复仇,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锜,拿着剩下的一支箭向共王复命。因此,时人称他为“养一箭”。据推测,春秋晚期桐柏地区之养国,或许是楚国在春秋中期灭了沈丘地区之养国后,由其国人所迁或楚国重建的养国,按桐柏地区在春秋晚期已然是楚国重镇来看,该养国明显是楚国的一个附庸小国。另外,在养由基的后裔子孙中,除了养氏之外,还有养由氏,后养由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养氏。

该支养氏族人大多尊奉养由基为得姓始祖,是为南阳养氏。

养姓起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时期有个养国,为嬴姓小国,伯爵,国君称养伯,故址在今河南省沈丘县一带。有关养国的详细情况,历史文献基本失载,仅记养国“与淮域上游的江、黄、樊等国同族,皆东夷少昊族的后裔”。据传世西周养史尊铭上的铭文记载:“养史作旅彝。”养史,即诸侯史官,说明在西周前期已立有养国并拥有自己的史官。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地区的一座春秋中期墓中曾出土一件“养伯簋”,说明此时周王室所封之养伯国尚存。此簋是养伯为其元妹外嫁所作的媵器,出自楚墓,是楚、养两国通婚之证。

在养国的王族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养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养氏正宗。

养姓起源四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邓国大夫养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曼城(今河南邓州),侯爵,史称曼侯,称曼氏;后来又改封于邓国(今河南孟县一带),世人改称其为邓侯。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在此期间,邓国逐渐向南发展,国都迁于邓城(今湖北襄樊),史称“南阳郡邓”。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邓国传至邓明侯子吾离执政时期,曾在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拜访鲁桓公。到了楚文王定都于郢后,为承继楚武王“欲观中国之政”的意愿,立即全力北进。当时汉东道路已被打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汉北,以直接叩开北通中原的大门。在楚文王开始北上称霸的历史进程中,楚文王在周釐王三年(公元前679年)亲率大军假道邓国去讨伐申国(今河南南阳)。对于楚文王的政治企图,邓国人是有相当警觉的,当时邓国的上大夫养甥、骓甥、聃甥这三人就力主乘机杀掉楚文王,养甥曾对邓明侯子吾离(明渊)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然而,邓明侯自恃自己是楚文王的亲娘舅(楚武王夫人邓曼是邓明侯的妹妹),不以为然,根本就不听群臣的劝阻,不但借道给楚文王,还热情款待他,并主动出兵协助这位外甥。结果,在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在击灭申国之后的回军途中,顺手就灭了毫无防备、准备热烈欢迎自己凯旋归来的娘舅邓国,并将邓国之地设为邓县。楚文王这次虽未彻底灭掉申、邓二国,但从此楚国势力已无阻地伸入南阳盆地。

邓国被灭之后,在邓国大夫子养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养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襄阳养氏。

养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梁余子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梁余子养,已称梁榆子养,复姓梁余(梁榆),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下军御。

军御,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军制官职称谓,相当于王室派往军队的监军官,后世称其为监军御史。在晋国的下军中,有个军御叫梁余子养,本是卫国人,后在晋国出任上大夫,被晋献公姬佹诸派至下军为监军官。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晋下军御梁余子养,本卫人。”据史籍《左传》记载:周惠王姬阆十七年(晋献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因过于宠爱骊姬,欲废黜太子申生,遂命申生率军出伐位于东山的赤狄皋落氏部落,意图借强敌之手除掉太子申生。是役,晋国上下二军皆随太子申生出征,梁余子养即为当时的下军御。他看透了晋献公和骊姬的险恶用心,便严肃劝告申生说:“国君已经有别的心念了,死而不孝,不如逃走。”但由于太子申生迟疑不决,未能及时采纳梁余子养的建议,最终还是被迫自尽。从这段唯一有关梁余子养的历史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梁余子养是一个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和正直品格的人。梁余子养当年的封邑被后世称为梁榆城,亦称梁余城、榆城,故址就在今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县的西北部,也有的学者认为应在今和顺县城北关古城,流经城边的一条河流因梁余子养而自古即名为梁榆河,亦称梁余河。

在梁余子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梁氏、余氏者,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养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云南养氏。

养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八十九位门阀。

山阳郡:历史上的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的淮安市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山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方正堂:方正是指汉代不须考试而是被选举的功名,要选品行端方,行为正直,学问又好的人。后汉养奋,博古通籍,全郡的人都很尊重他。本来是布衣,选他为“方正”。汉和帝时不是旱就是淹,养奋向皇帝说:“这是因为国家的政治有毛病,干逆了天气,阴阳不和而造成的。你要除掉一切不好的政令。”言多切宜,一时称为“名儒”。

一、(養)y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山西之临汾、湖北之武汉、安徽之临泉、江西之永修、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考》云:“楚邑名。食采者以为氏。有养由基。”望出山阳。《续通志,氏族略》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楚大夫食邑于养,因以为氏。”养邑在今河南宝丰西北养阴里。汉代有养奋,郁林人;元代有养发。

二、(養)

养姓分布:辽宁沈阳、四川成都、台湾南投、台东、湖北钟祥、北京昌平等地均有此姓。

养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养国(故城在今河南襄城),后灭于楚,为楚大夫由基食采之邑,因以为氏。

养姓名人:

养由基,楚大夫,善射。

郡望:山阳。

历史名人

养姓古代名人

养奋东汉,郁林人,字叔高,博通古籍,为一时名儒,以布衣举方正。和帝时,因天气不正常,或涝或旱,策问他时,他则说:“天有阴阳,阴阳有四时,四时有政令。春夏则予惠布施宽仁,秋冬则刚猛盛威行刑。赏罚杀生各应其时,则阴阳和,四时调,风雨时,五谷升。今则不然,长吏多不奉行时令,为政举事干逆天气,上不恤下,下不忠上,百姓困乏而不恤哀,众怨郁积,故阴阳不和,风雨不时,灾害缘类。水者阴盛,小人居位,依公营私,谗言诵上。雨漫溢者,五谷有不升而赋税不为减,百姓虚竭,家有愁心也。”所说多直率,切中时弊,一时称为“名儒”。

养由基春秋,楚国名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当时,还有一个善射箭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第二箭中二号叶,第三箭中三号叶,箭镞全都正中叶心。这就是古代“百步穿杨”或“百发百中”成语典故的由来。

郡望

山阳郡:历史上的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的淮安市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山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方正堂:方正是指汉代不须考试而是被选举的功名,要选品行端方,行为正直,学问又好的人。后汉养奋,博古通籍,全郡的人都很尊重他。本来是布衣,选他为“方正”。汉和帝时不是旱就是淹,养奋向皇帝说:“这是因为国家的政治有毛病,干逆了天气,阴阳不和而造成的。你要除掉一切不好的政令。”言多切宜,一时称为“名儒”。

一、(養)y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山西之临汾、湖北之武汉、安徽之临泉、江西之永修、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考》云:“楚邑名。食采者以为氏。有养由基。”望出山阳。《续通志,氏族略》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楚大夫食邑于养,因以为氏。”养邑在今河南宝丰西北养阴里。汉代有养奋,郁林人;元代有养发。

二、(養)

养姓分布:辽宁沈阳、四川成都、台湾南投、台东、湖北钟祥、北京昌平等地均有此姓。

养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养国(故城在今河南襄城),后灭于楚,为楚大夫由基食采之邑,因以为氏。

养姓名人:

养由基,楚大夫,善射。

郡望:山阳。

姓氏源流

一、(養)y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山西之临汾、湖北之武汉、安徽之临泉、江西之永修、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考》云:“楚邑名。食采者以为氏。有养由基。”望出山阳。《续通志,氏族略》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楚大夫食邑于养,因以为氏。”养邑在今河南宝丰西北养阴里。汉代有养奋,郁林人;元代有养发。

二、(養)

养姓分布:辽宁沈阳、四川成都、台湾南投、台东、湖北钟祥、北京昌平等地均有此姓。

养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养国(故城在今河南襄城),后灭于楚,为楚大夫由基食采之邑,因以为氏。

养姓名人:

养由基,楚大夫,善射。

郡望:山阳。

堂号

山阳郡:历史上的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的淮安市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山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方正堂:方正是指汉代不须考试而是被选举的功名,要选品行端方,行为正直,学问又好的人。后汉养奋,博古通籍,全郡的人都很尊重他。本来是布衣,选他为“方正”。汉和帝时不是旱就是淹,养奋向皇帝说:“这是因为国家的政治有毛病,干逆了天气,阴阳不和而造成的。你要除掉一切不好的政令。”言多切宜,一时称为“名儒”。

一、(養)y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山西之临汾、湖北之武汉、安徽之临泉、江西之永修、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考》云:“楚邑名。食采者以为氏。有养由基。”望出山阳。《续通志,氏族略》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楚大夫食邑于养,因以为氏。”养邑在今河南宝丰西北养阴里。汉代有养奋,郁林人;元代有养发。

二、(養)

养姓分布:辽宁沈阳、四川成都、台湾南投、台东、湖北钟祥、北京昌平等地均有此姓。

养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养国(故城在今河南襄城),后灭于楚,为楚大夫由基食采之邑,因以为氏。

养姓名人:

养由基,楚大夫,善射。

郡望:山阳。

[ 养 ]的同部首字 - [ 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