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ò,tà ]
[ bá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704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454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拓跋姓主要源自:姬姓、嬴姓。
拓跋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
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北土之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拓拔氏部族。据史籍《魏书·序纪》记载,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
联盟中的各个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居地向南方迁徙,“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但因年老,遂传位于子拓跋诘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逝世后,其子拓跋力微即位。在史籍《魏书·序纪》的记载中,拓跋力微被称为鲜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鲜卑拓跋部的发展历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拓跋氏的始祖。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张旗鼓地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为汉字单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氏。到了西魏政权的末代帝王恭皇帝元廓于北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农历1月即皇帝位之后,去年号,称元年,将元氏复改回拓跋氏。
进入隋朝,隋文帝重新统一了中国大地后,在强大且日趋规范化的汉文化历史潮流推动下,鲜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终仍然改定为汉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则汉化姓氏繁多,诸如长孙氏、李氏、王氏、郑氏、金氏、赵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传至今。
拓跋姓起源二
出自鲜卑拓跋部落。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
拓跋姓起源三
源于改姓,出自西汉李氏之后李穆改为拓跋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姓氏史籍中,多记载有李氏本身有三个主源,而改为拓跋氏的李氏,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源自嬴姓即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另一说源自回族阿跌失氏。本书认为,若指明该支拓拔氏是在西汉时期由李氏因故所改,那就不可能是出自回族,因为在西汉时期,回族这一民族还根本就未形成。那么该支拓拔氏到底出自何源,在两汉书中均无记载,但可参照史籍《周书·李穆传》中的记载:“李穆赐姓拓跋氏。”李穆,公元?~586年待考,成纪人,著名汉将李陵的后代,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被北周宣帝宇文赟(公元559~580年,公元578~579年在位)赐姓拓跋氏。显然,史书中所记载的“西汉李氏之后李穆”,就是指李穆是著名西汉大将李陵的后代,其李穆源出“西汉李氏之后”即如是。
北周静帝宇文衍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的柱国大将军、隋国公杨坚(公元541~604年)逼迫北周静帝“禅让”帝位,登隋文帝之后(公元581~604年在位),曾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在李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之姓沿袭传承者,称拓拔氏,后多改回李氏。
拓跋姓起源四
源于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之后,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农历3月,北魏以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为北讨大都督,领兵镇压分裂的东魏政权的大将军葛荣。农历8月,北魏孝明帝派遣北讨大都督源子邕、李神轨、裴衍等率军攻东魏的邺城。源子邕行及汤阴时,已经投靠葛荣的安乐王元鉴派率遣弟弟元斌之在夜里偷袭源子邕的大营,然而源子邕早已有备,元斌之不克败退,源子邕则乘胜进围邺城,很快即攻克了邺城,斩杀安乐王元鉴,并传首级至洛阳。北魏孝明帝大喜,特赐源子邕改姓为拓跋氏。之后北魏孝明帝以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兵讨伐葛荣。当时裴衍上表请同行,北魏孝明帝下诏许之。源子邕则上言:“衍行,臣请留;臣行,请留衍;若逼使同行,败在旦夕矣。”结果北魏孝明帝不同意,坚持二人同行。到了农历12月,源子邕、裴衍率军行至阳平东北漳水曲,结果被葛荣率十万军伏击,源子邕、裴衍二人俱战败而亡。
在源子邕的后裔子孙中,有延承北魏孝明帝所赐之拓拔氏者,后大多回复为源氏,但仍有人随拓拔氏的汉化过程改为长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得姓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拓跋氏望出颍川郡、雁门郡。
拓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拓跋姓望居颍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禹州一带地区)、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北魏王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颍川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一、拓跋tuò bá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北京、上海、辽宁之沈阳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引《魏书》云:“黄帝子昌意之后。受封北土,黄帝土德王,北人以‘土’为‘拓后’,‘受’为‘跋’。号拓后跋氏,后从省为‘拓跋’。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元氏。”此说与《姓氏考略》稍有出入。或作“拓拔”、“托跋”、“託跋”、“托拔”,姑兼收以备考。参见“拓拔”等条。唐代有拓跋·思恭;五代有拓跋·恒。
二、拓跋
拓跋姓分布:北京、上海、辽宁沈阳等地均有此姓。
拓跋姓起源:
1、源出鲜卑,其先居塞北,受封北土,北俗谓土为拓后,以受为跋,故号拓后跋,后有拓跋氏。初有拓跋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镇北方,至裔孙力微,始迁居定襄,兴盛,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遂南迁,改拓跋氏为元氏。一说,拓跋氏为黄帝之裔,出自姬姓;又,拓跋氏为李陵降匈奴,妻为匈奴女,名拓跋,遂氏焉。然以上二说均系附会之说。
2、唐时西羌别种党项族八大姓之一。
3、唐时吐谷浑部亦有拓跋氏。
拓跋姓名人:
拓跋力微,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赤辞,唐时西羌党项人,西戎都督。
郡望:颍阳。
变化:
1、亦作〔拓拔〕、〔托跋〕、〔托拔〕、〔託跋〕、〔托卜〕。
2、后改姓元、李二氏。
拓跋姓古代名人
拓跋珪北魏(371-409),道武帝【注: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继位,于公元410年(永兴二年)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北魏(386-556)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鲜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国,为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他乘机复国,初称代,不久改称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县),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耕种;任用汉族地主官僚,加速鲜卑社会发展。晚年政事苛暴,为次子拓跋绍杀死。
拓跋嗣北魏(392-423),明元帝,409-423年在位。在位15年,礼爱儒生,好学史传,采集经史,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可以称得上是北魏开国以来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对内巩固王朝统治,对外趁刘裕病死时进攻宋国,费了不少气力,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在付出相当的代价后,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战争的第一次胜利。由于长途攻战劳顿,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可以说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过渡性的皇帝。终年32岁。
拓跋焘北魏(408-452),太武帝,423-452年在位。字佛貍。鲜卑族拓跋部人。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北魏太常七年(422年)四月被封为泰平王,旋立为皇太子。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为谋臣,纳其谋略,整顿内政,屯田练武,增强国力;把握作战时机,依靠鲜卑骑兵,先后攻灭夏、北燕、北凉,破柔然,击敕勒,袭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攻取南朝宋之虎牢(今河南省荥阳西北汜水镇西)、滑台(今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在历次战争中,拓跋焘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雄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临阵勇猛,多获胜利。正平二年二月,被中常侍宗爱谋杀。
拓跋宏北魏(471-499),孝文帝,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时仅五岁,太皇太后冯氏当国。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死,始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又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沈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496年2月2日)孝文帝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说:魏的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姓元。
拓跋子推北魏,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大臣。拓跋子推是北魏献文帝的叔叔,时任北魏王朝的京兆尹。当时北魏献文帝不想作皇帝了,准备将其位让给叔父京兆尹拓跋子推,乃派人驰往漠南,向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秃发源贺征求意见。秃发源贺按照鲜卑传统的父终子及的礼仪,坚决表示不可,之后驰驿入长安,向北魏献文帝正色谏阻,最后北魏献文帝听取了秃发·源贺的意见,没有将将帝位传给拓跋子推,而是传给了儿子拓跋宏。
拓跋子推是北魏王朝的资深贵族也是反对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政策的主要反对派首领。当改革触动了很多贵族豪强的根本利益时,以拓跋子推为首的少数旧贵族千方百计进行反扑,他逼死了北魏孝文帝的挚爱林明珠诱使太子拓跋恂(元恂)触犯刑律,迫使北魏孝文帝忍痛杀死了太子。
拓跋禧(公元?~501年待考),汉名元禧,字永寿,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咸阳王。拓跋禧是南北朝北魏宗室大臣,任太尉,封咸阳王。北魏孝文帝逝世后,拓跋禧受遗诏辅政。拓跋禧为人骄奢成性,贿赂公行,以奴仆臣吏广营田产,开采盐铁,为北魏宣武帝所恶后,阴谋举兵反叛,事泄被杀。拓跋禧所为,史称“世宗颇恶之”。
拓跋禧特别喜欢猜谜。《北史》上记载,拓跋禧因谋反事败逃亡出走,在途中还要侍从兼防阁尹龙武给他出谜解闷。
拓跋澄北魏,汉名元澄;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任城王。拓跋澄能征善战,骁勇异常。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反对改制的鲜卑贵族穆泰、陆睿勾结镇北大将军拓跋思誉(元思誉)发动兵变,以抵制改革,另立新君,北魏孝文帝急派任城王拓跋澄率大军前往镇压,一举扑灭叛乱,将二人拘捕在平城狱中。之后,北魏孝文帝亲往审讯,诛杀穆泰,赐陆睿自尽。
拓跋干北魏,汉名元干;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河南王。
拓跋羽北魏,汉名元羽,献文帝之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广阳王,宰相。
拓跋雍(公元?~528年待考),汉名元雍,字思穆,北魏献文帝子,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颍川王、高阳王,宰相。拓跋雍先封颍川王,后改封高阳王。北魏宣武帝时,屡迁司空,议定律令。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进位丞相,与侍中拓跋叉(元叉)同决庶政。拓跋雍一生富贵冠一国,一食值钱数万,有憧仆六千、使女五百,曾与河间王拓跋琛(元琛)斗富。北魏孝庄帝执政初年,大都督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拓跋雍被杀。
拓跋勰(公元473~508年),汉名元勰,字彦和,北魏献文帝之子,北魏孝文帝之弟;司州洛阳光睦里人(今河南洛阳)。著名北魏王朝政治家、文学家。拓跋勰,是北魏历史上杰出的年轻政治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对推动北魏孝武帝的改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拓跋祥北魏,汉名元祥,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北海王。
拓跋恂(公元482~497年),汉名元恂,北魏孝文帝之长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孝文帝的大太子。拓跋恂很早即被父亲北魏孝文帝立为太子。拓跋恂素不好学,身体又肥胖,最怕洛阳的炎热天气,每每追乐旧都平城的凉爽,常思北归;又不愿说汉语、穿汉服,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顽固保持鲜卑旧俗。当时,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因此他是反对改革、反对迁都的陈旧鲜卑贵族利用的主要工具。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农历8月,北魏孝文帝巡幸嵩岳,要太子拓跋恂(元恂)留守金墉城。北魏孝文帝的出巡给了他可乘之机,遂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阴谋出奔平城,并亲手杀死高道悦于宫禁之中。事发后,幸亏领军大将拓跋俨(元俨)派兵严密防遏各宫门,阻止了事态的发展。第二天清晨,尚书陆琇驰马奏报,北魏孝文帝闻讯大惊,中途急急折返洛阳,当即引见拓跋恂,怒不可遏,列举其罪,亲加杖责,又令咸阳王拓跋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拓跋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开肉绽,才拖出门外,囚禁于城西别馆。一个多月后,拓跋恂伤势有所好转,方能起床行走。,农历10月,北魏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见群臣,议废太子拓跋恂。太子的两个老师太傅穆亮、少傅李冲一齐脱帽叩头请罪,北魏孝文帝说:“你们请罪是出于私情,我所议论的是国事。‘大义灭亲’,古人所贵。今日元恂想违父叛逃,跨据恒、朔二州,犯了天下的头条大罪!这个小子今日不除掉,乃是国家大祸,待我百年之后,恐怕又要发生晋末的永嘉之乱。”,农历12月,北魏孝文帝废拓跋恂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今河南孟县),并派兵看守,仅给些布衣粗食,不至饥寒而已。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农历4月,北魏孝文帝再次巡幸长安,离开洛阳不久,负责督导拓跋恂的御史中尉李彪就紧急秘密上表,告发拓跋恂又与左右谋反。北魏孝文帝得报,急派咸阳拓跋禧(元禧)与中书侍郎邢峦率人带着毒酒赶赴河阳,逼令拓跋恂自尽,时年十五岁,敛以粗棺常服,就地埋葬。
拓跋思誉北魏,汉名元思誉;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镇北大将军。
拓跋隆北魏,汉名元隆,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安乐侯。
拓跋超北魏,汉名元超;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骁骑将军。
拓跋乐平北魏,汉名元乐平;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射声校尉。
拓跋拔北魏,汉名元拔;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前彭城镇将。
拓跋珍北魏,汉名元珍;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代郡太守。
拓跋颐北魏,汉名元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朔州刺史、阳平王。
拓跋丕北魏,汉名元丕;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平阳公。因功拜东骑大将军。在鲜卑宗室中,他是德高望众的元老贵族,他年长北魏孝文帝四辈,为四朝老臣。不过,拓跋丕之子拓跋隆、拓跋超,以及弟弟拓跋业皆参与了抵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皆被镇压。
拓跋业北魏,汉名元业,拓跋丕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抚冥镇将、鲁郡侯。
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拓跋平原亲自讨斩之。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北魏王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颍川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一、拓跋tuò bá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北京、上海、辽宁之沈阳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引《魏书》云:“黄帝子昌意之后。受封北土,黄帝土德王,北人以‘土’为‘拓后’,‘受’为‘跋’。号拓后跋氏,后从省为‘拓跋’。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元氏。”此说与《姓氏考略》稍有出入。或作“拓拔”、“托跋”、“託跋”、“托拔”,姑兼收以备考。参见“拓拔”等条。唐代有拓跋·思恭;五代有拓跋·恒。
二、拓跋
拓跋姓分布:北京、上海、辽宁沈阳等地均有此姓。
拓跋姓起源:
1、源出鲜卑,其先居塞北,受封北土,北俗谓土为拓后,以受为跋,故号拓后跋,后有拓跋氏。初有拓跋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镇北方,至裔孙力微,始迁居定襄,兴盛,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遂南迁,改拓跋氏为元氏。一说,拓跋氏为黄帝之裔,出自姬姓;又,拓跋氏为李陵降匈奴,妻为匈奴女,名拓跋,遂氏焉。然以上二说均系附会之说。
2、唐时西羌别种党项族八大姓之一。
3、唐时吐谷浑部亦有拓跋氏。
拓跋姓名人:
拓跋力微,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赤辞,唐时西羌党项人,西戎都督。
郡望:颍阳。
变化:
1、亦作〔拓拔〕、〔托跋〕、〔托拔〕、〔託跋〕、〔托卜〕。
2、后改姓元、李二氏。
一、拓跋tuò bá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北京、上海、辽宁之沈阳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引《魏书》云:“黄帝子昌意之后。受封北土,黄帝土德王,北人以‘土’为‘拓后’,‘受’为‘跋’。号拓后跋氏,后从省为‘拓跋’。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元氏。”此说与《姓氏考略》稍有出入。或作“拓拔”、“托跋”、“託跋”、“托拔”,姑兼收以备考。参见“拓拔”等条。唐代有拓跋·思恭;五代有拓跋·恒。
二、拓跋
拓跋姓分布:北京、上海、辽宁沈阳等地均有此姓。
拓跋姓起源:
1、源出鲜卑,其先居塞北,受封北土,北俗谓土为拓后,以受为跋,故号拓后跋,后有拓跋氏。初有拓跋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镇北方,至裔孙力微,始迁居定襄,兴盛,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遂南迁,改拓跋氏为元氏。一说,拓跋氏为黄帝之裔,出自姬姓;又,拓跋氏为李陵降匈奴,妻为匈奴女,名拓跋,遂氏焉。然以上二说均系附会之说。
2、唐时西羌别种党项族八大姓之一。
3、唐时吐谷浑部亦有拓跋氏。
拓跋姓名人:
拓跋力微,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赤辞,唐时西羌党项人,西戎都督。
郡望:颍阳。
变化:
1、亦作〔拓拔〕、〔托跋〕、〔托拔〕、〔託跋〕、〔托卜〕。
2、后改姓元、李二氏。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北魏王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颍川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一、拓跋tuò bá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北京、上海、辽宁之沈阳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引《魏书》云:“黄帝子昌意之后。受封北土,黄帝土德王,北人以‘土’为‘拓后’,‘受’为‘跋’。号拓后跋氏,后从省为‘拓跋’。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元氏。”此说与《姓氏考略》稍有出入。或作“拓拔”、“托跋”、“託跋”、“托拔”,姑兼收以备考。参见“拓拔”等条。唐代有拓跋·思恭;五代有拓跋·恒。
二、拓跋
拓跋姓分布:北京、上海、辽宁沈阳等地均有此姓。
拓跋姓起源:
1、源出鲜卑,其先居塞北,受封北土,北俗谓土为拓后,以受为跋,故号拓后跋,后有拓跋氏。初有拓跋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镇北方,至裔孙力微,始迁居定襄,兴盛,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遂南迁,改拓跋氏为元氏。一说,拓跋氏为黄帝之裔,出自姬姓;又,拓跋氏为李陵降匈奴,妻为匈奴女,名拓跋,遂氏焉。然以上二说均系附会之说。
2、唐时西羌别种党项族八大姓之一。
3、唐时吐谷浑部亦有拓跋氏。
拓跋姓名人:
拓跋力微,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赤辞,唐时西羌党项人,西戎都督。
郡望:颍阳。
变化:
1、亦作〔拓拔〕、〔托跋〕、〔托拔〕、〔託跋〕、〔托卜〕。
2、后改姓元、李二氏。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