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ū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87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疏姓主要源自:田姓、妫姓、猗姓。
疏姓起源一
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
疏姓起源二
“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据《路史》云:“夏有猗国。”《河图括地象》云:“猗姓之国,猗夏朋淫不义,少康灭之。今河东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县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国,因称猗氏。”其后代有的改为疏姓,称为疏氏。
疏姓起源三
原为复姓栖疏氏。
疏姓的源流有四:出自田姓,为齐国田单后人一支,田单率军复齐国后,国人欲拥戴为王,田单辞曰:单乃疏氏,何可王焉。故其后人乃以疏为姓;出自妫姓,为古代战国时齐国一个部族的姓氏;出自猗姓,后改为疏氏;出自古代复姓栖疏氏所简改。疏姓当今人口较少,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疏姓望族居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历史名人有:疏源、疏广等。
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疏(疎)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疎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故今天的疏氏为稀姓。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州市)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一、疏shū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四川之长寿,安徽之贵池、泾县,山西之晋城、永修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之《续通志》、《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王符《潜夫论》载:“疏,猗姓。”
2、《姓氏考略》则注云:“出自栖疏氏。望出南阳。”汉代有疏广(按:或作“疎广”。);又有疏源;明代有疏勤,陕西苑马寺监正;又有疏冕,正统间贡士。
二、疏
疏姓分布:江西广丰、山东沂水、台湾台北、台南、新竹、福建平潭等地均有此姓。
疏姓起源:夏世侯伯有疏国,即栖疏,猗姓(猗一作犄),以国为氏,见《潜夫论》。
疏姓名人:
疏受,汉时东汉兰陵人,官太子少傅。疏勤,明时洧川人,官陕西苑马寺监正。
郡望:河南,南阳,东海。
变化:至汉时太子太傅疏广,又支分为疎氏。
疏姓古代名人
疏源西汉,字元流,南海人,性廉洁,任尚书郎,为九卿所重。有人要通关节行贿,他便与人断绝关系。后因忤逆权贵,被黜卒于家中。
疏广汉代,字仲翁,西汉兰陵人,据《汉书》载:疏氏广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疏广精通《春秋》,汉宣帝让他当儿子的老师。当了五年太子傅,他兄弟劝他功成名就,该急流勇退了,疏广就要求归隐,汉宣帝给了他20斤黄金,太子又赠了50斤,官们也纷纷送贵重财物,羡慕死周围的人了可他回家却把钱物全部分散亲朋好友,让村里父老乡亲狂欢宴饮,不盖房子不置田地。有人劝他为后代子孙考虑考虑,他就说了:“子孙们如果聪明能干,钱多了只能消磨他们的锐志;如果子孙们是群笨蛋傻瓜,钱多了只能促使他们作恶多端。”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州市)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一、疏shū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四川之长寿,安徽之贵池、泾县,山西之晋城、永修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之《续通志》、《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王符《潜夫论》载:“疏,猗姓。”
2、《姓氏考略》则注云:“出自栖疏氏。望出南阳。”汉代有疏广(按:或作“疎广”。);又有疏源;明代有疏勤,陕西苑马寺监正;又有疏冕,正统间贡士。
二、疏
疏姓分布:江西广丰、山东沂水、台湾台北、台南、新竹、福建平潭等地均有此姓。
疏姓起源:夏世侯伯有疏国,即栖疏,猗姓(猗一作犄),以国为氏,见《潜夫论》。
疏姓名人:
疏受,汉时东汉兰陵人,官太子少傅。疏勤,明时洧川人,官陕西苑马寺监正。
郡望:河南,南阳,东海。
变化:至汉时太子太傅疏广,又支分为疎氏。
一、疏shū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四川之长寿,安徽之贵池、泾县,山西之晋城、永修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之《续通志》、《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王符《潜夫论》载:“疏,猗姓。”
2、《姓氏考略》则注云:“出自栖疏氏。望出南阳。”汉代有疏广(按:或作“疎广”。);又有疏源;明代有疏勤,陕西苑马寺监正;又有疏冕,正统间贡士。
二、疏
疏姓分布:江西广丰、山东沂水、台湾台北、台南、新竹、福建平潭等地均有此姓。
疏姓起源:夏世侯伯有疏国,即栖疏,猗姓(猗一作犄),以国为氏,见《潜夫论》。
疏姓名人:
疏受,汉时东汉兰陵人,官太子少傅。疏勤,明时洧川人,官陕西苑马寺监正。
郡望:河南,南阳,东海。
变化:至汉时太子太傅疏广,又支分为疎氏。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州市)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一、疏shū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四川之长寿,安徽之贵池、泾县,山西之晋城、永修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之《续通志》、《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王符《潜夫论》载:“疏,猗姓。”
2、《姓氏考略》则注云:“出自栖疏氏。望出南阳。”汉代有疏广(按:或作“疎广”。);又有疏源;明代有疏勤,陕西苑马寺监正;又有疏冕,正统间贡士。
二、疏
疏姓分布:江西广丰、山东沂水、台湾台北、台南、新竹、福建平潭等地均有此姓。
疏姓起源:夏世侯伯有疏国,即栖疏,猗姓(猗一作犄),以国为氏,见《潜夫论》。
疏姓名人:
疏受,汉时东汉兰陵人,官太子少傅。疏勤,明时洧川人,官陕西苑马寺监正。
郡望:河南,南阳,东海。
变化:至汉时太子太傅疏广,又支分为疎氏。
其他姓氏
[ 疏 ]字的同音字 - [ shu ]
[ 疏 ]的同部首字 - [ ⺪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