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í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015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祈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祈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二十五子中的祈,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祈)、己、滕、箴、荀、任、僖、嬽、依,这十二个姓后来分衍出了许许多多的氏。
该支祈氏与祁氏同源,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姓氏读音作qí(ㄑㄧˊ)。
祈姓起源二
源于伊祈氏,出自帝尧陶唐氏长子监明,属于帝王赐姓为氏。该支祈氏,源于帝尧陶唐氏的长子监明。监明原姓伊祈氏,亦称伊祁氏、伊耆氏,名轨,一名石年。监明有兄弟九人,原居帝都(今山西平阳临汾),监明单生一子叫永河。由于监明早逝,永河不得立为诸侯,因此被帝尧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其许多后裔以封地为氏,称刘氏;亦有以先祖原姓氏为单姓者,分别称为祈氏、祁氏、伊氏、耆氏。因此,在史籍《帝纪》中记载有:“帝尧陶唐氏,祈姓也。”
该支祈氏亦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读音作qí(ㄑㄧˊ)。
祈姓起源三
源于宗教,出两周时期王室祭山名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两周时期原为祭山之名,是古人在祭祀天地时对所选用居地周围最高之山的称谓,后成为职掌祭祀天神的大祭司的官职称谓,称“䃽人”。古代,“䃽”与“祈”、“庪”、“庋”四字同义通假,因此,“䃽人”亦称“祈人”、“庪人”、“庋人”,成为后世专司祈祷类祭祀的通称,其祭山的名称被称为“䃽县”、“祈县”、“庪县”、“庋县”,通用。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注》中有记载:“玉人其祈沈以马。”在典籍《诗经·尔雅·释天》中也有同样的描述:“祭山曰庪县”。
在䃽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䃽人氏、亦称祈人氏、庪人氏、庋人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祈氏。只有该支祈氏的姓氏读音作guǐ(ㄍㄨㄟˇ)。
祈姓起源四
源于姜姓,出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惠公之子高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齐惠公生子高祈,祈生公孙,子尾之后。”姜高祈,是齐惠公姜元(公元前608~前599年在位)的儿子,后为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2~前548年在位)的大夫。在姜高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高祈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分称祈氏、高氏;还有以其封邑为姓氏者,称公孙氏、子尾氏等;子尾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子氏。
该支祈氏的姓氏读音作qí(ㄑㄧˊ)。
祈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祈系,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祈奚,就是祁奚,字黄羊,是史籍中记载最早的祈氏者,春秋时期的晋国上卿,在晋厉公姬寿曼(姬州蒲)八年(公元前573年)担任中军尉。祈奚的受赐封邑就是祈邑(今山西晋中祈县)。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祈奚最为人称道的是“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为姓氏,称祈氏,或祁氏,二为一家同氏,姓氏读音作qí(ㄑㄧˊ)。
要注意的是,该支祈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个著名人物叫祈暐,是北宋真宗赵恒执政时期的大臣.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他出任负责管理钱粮度支的员外郎,当时宋真宗有事要传唤祈暐,一时口误,错将“祈卿家”叫为“初卿家”。由于皇帝是“金口”,因此绝无人敢指出皇上有口误,于是祈暐只能从其祖父开始,均改为初氏,并世代相传至今。
祈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六十二位,多以太原、扶风、南郡、齐郡为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南郡:历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下辖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带地区。隋朝开皇初年被废黜(辛丑,公元581年)。②秦朝置南郡,颌有今湖北原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汉置江陵县为郡治,即今江陵县,唐改为江陵郡,旋升为江陵府。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太原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南郡堂:以望立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澹生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祈q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河口、福建之宁德、山西之大同、运城、朔州、忻州及雁北地区均有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并收载。《姓氏考略》据《通鉴》胡三省注云:“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祈其一。”祈,或云与“祁”同。晋代有祈嘉,酒泉人,儒林祭酒;宋代有祈廷训;元代有祈志诚;又有祈望芳,狄道人,以巨家擢守临洮,有政绩;明代有祈凤毛,正德举人;清代有祈圣年,永守州学正。
二、祈
祈姓分布:浙江萧山、四川德昌、广西钦州、江苏武进、上海、台湾、广东万宁等地均有此姓。
祈姓起源:
1、相传黄帝得姓十四子中有祈姓,其后以姓为氏。
2、帝尧伊祁氏之后,祁一作祈,见《路史》。
3、周时有祈父之官,一作圻父,职掌封圻兵甲之事,世官之后以为氏。
祈姓名人:
祈嘉,晋时酒泉人,官儒林祭酒。祈璧,明时山后人,正统中为建宁千户。
郡望:太原。
变化:一作祁。
祈姓古代名人
祈午春秋,(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午,祈奚之子;晋国人。著名晋国将领。祈午被其父祈奚推荐为晋国中军尉,统领晋军主力,曾率军至曲沃(今山西临汾)驱逐贵族栾盈。
祈盈春秋,(生卒年待考),亦称祁盈,祈午之子;晋国人。著名晋国大夫。晋顷公姬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5~前512年在位)的晋国大夫。祁盈的家臣祈胜、邬臧二人换妻淫乱,祈盈将二人收捕。后来祈胜通过贿赂大夫荀跞向晋顷公进言,诬陷祁盈,祁盈遂被昏聩的晋顷公所杀。
祈纤北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祁纤;河东人(今山西夏县)。著名北魏时期方士。传说祈纤的相法十分高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十分欣赏他,拜他为上大夫。不过,祈纤不久即被罢职。
祈序宋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序;江南人。著名画家。祈序是宋朝著名画家,他专工画花竹翎毛,兼长水牛及猫。
祈宰宋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宰;江淮间人。著名宋、金之际名医。北宋末期,祈宰以医术补官。金兵攻破汴京后,祈宰被俘,进而入金国太医院,累迁中奉大夫、太医使。后因上疏反对攻南宋,被杀。
祈顺明朝(公元1434~1497年),亦称祁顺,字致和,号巽川;东莞梨川人(今广东东莞)。著名大臣。祈顺十七岁参加乡试,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进士,选拔首甲,因姓名与皇帝朱祁镇(明英宗)音近,讳抑置二甲第二名。授兵部主事,出巡山海关,后转户部督饷临清,升员外郎郎中,曾任会试同考官。,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皇帝赐祈顺一品服出使朝鲜。他在出使期间,首先废除商人跟随使者出国贸易的旧习,又完全拒收朝鲜君臣赠送的全部金银宝物,使该国君臣感动不已,特建一座“却金亭”来纪念他。不久,祈顺任江西左参政,任职三年后,因事牵连,降职为贵州石阡府知府,祈顺到任后,开屯田,亲自讲学,颇有政绩。明弘治年间,云南政乱,调祈顺为云南知府。他抵任后,通权达变,激浊扬清,经治理,动乱平息,政通人和。,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祈顺升任山西右参政,两年后任福建右布政使。不久,转任江西左布政使。任内为官清廉,洁己爱民,曾捐俸修葺庐山的白鹿书院。在任年余,政声大著。,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农历11月病逝于任上,终年六十四岁。著有《巽川集》二十卷,《石阡府志》十卷,《巽川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祈敕明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祁敕;广东东莞人。著名官吏。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举人,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刑部郎中,以善决疑狱著称,民众呼之为祁佛爷。曾外放出任饶州知府。
祈鹤明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祁鹤;山西安邑人(今山西夏县)。著名明朝官吏。明正德年间进士,累官至山东副使。嘉靖间镇压山西青羊山抗拒官府之民众,特受节钺。
祈焕清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祁焕,字蕴文,号蔚峯;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画家。诸生。善画兰竹。幼即博览诸家,师承善本,其熏习摹仿,凡五十年。晚岁自成一家。败毫破墨,信笔挥洒,颇有古穆之趣。特不利时目耳。尤好彝鼎图书,多蓄古砚,著有《二十八砚斋集》、《墨香居画识》、《柳亭诗话》等。
祈顺之唐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祈顺之;岐州扶风人(今陕西乾县)。著名大臣。唐玄宗时累任左司员外郎。天宝五年,任刑部员外郎,受诏至北海斩杀太守李邕。六年,撰写《开梁公堰颂》。唐肃宗乾元二年,编撰《南叟训》。
祈韵士清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祁韵士;山西寿阳人。著名官吏、地理学家。清乾隆年间进士,累官至户部郎中。后受牵连入狱,并流放新疆伊犁。清嘉庆十六年聘为兰州三山书院主讲。祈韵士熟悉满文,热心研究西北山川疆域和各部族历史。,清嘉庆十年(公元l805年),祈韵士取道哈密、吐鲁番谪戍伊犁,所著《万里行程记》对沿途所经记载极详,尤其是持殊的地理景观,因为这是他一生研究的重点。祈韵士到伊犁后,利用全疆档案,写了好几部西北史地名著。著有《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伊梨总统事略》、《藩部要略》等。
祈土贡清朝(公元1777~1844年),亦称祁土贡,字竹轩,一字寄庵;米山孝义村人(今山西高平)。著名大臣。祈土贡的祖父祈果是清朝工部员外郎,父亲祈汝奘曾任清廷中书省中书令。由于家庭的熏陶,祈土贡十四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一岁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右侍郎、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刑部尚书等职。鸦片战争暴发后,祈土贡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接替林则徐职务,调任两广总督。祈土贡面对英军攻陷虎门,逼近广州的严重局面,积极改善防务,重修虎门炮台;修造新式战舰,向外购买武器加强清军战斗力;并在虎门附近屯田储粮,为阻击英军入侵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冬,祈土贡得了喀血症,于次年农历5月病逝广州。,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农历10月,其灵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张穆为他作了墓志铭,清廷下令按尚书惯例赐恤,谥号为“恭恪”。
祈崔藻清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崔藻;山西寿阳人。著名大臣。清嘉庆年间进士。曾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清同治初年,祈崔藻出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同宰相)。祈崔藻提倡朴学,喜好词辞,擅长书法。著有《马首农言》、《勤学斋笔记》等。祈崔藻的弟弟祈宿藻为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其子祈世长亦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著有《翰林书法要诀》、《祁文瑞公年谱》。
祈兆熙清朝,(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兆熙;江苏上海人(今上海市)。著名官吏。官至广东知府。在广东为官十七年,历办督署洋务等事,熟悉外国事务。清同治年间曾护送中国首批留学士赴美国。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南郡:历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下辖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带地区。隋朝开皇初年被废黜(辛丑,公元581年)。②秦朝置南郡,颌有今湖北原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汉置江陵县为郡治,即今江陵县,唐改为江陵郡,旋升为江陵府。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太原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南郡堂:以望立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澹生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祈q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河口、福建之宁德、山西之大同、运城、朔州、忻州及雁北地区均有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并收载。《姓氏考略》据《通鉴》胡三省注云:“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祈其一。”祈,或云与“祁”同。晋代有祈嘉,酒泉人,儒林祭酒;宋代有祈廷训;元代有祈志诚;又有祈望芳,狄道人,以巨家擢守临洮,有政绩;明代有祈凤毛,正德举人;清代有祈圣年,永守州学正。
二、祈
祈姓分布:浙江萧山、四川德昌、广西钦州、江苏武进、上海、台湾、广东万宁等地均有此姓。
祈姓起源:
1、相传黄帝得姓十四子中有祈姓,其后以姓为氏。
2、帝尧伊祁氏之后,祁一作祈,见《路史》。
3、周时有祈父之官,一作圻父,职掌封圻兵甲之事,世官之后以为氏。
祈姓名人:
祈嘉,晋时酒泉人,官儒林祭酒。祈璧,明时山后人,正统中为建宁千户。
郡望:太原。
变化:一作祁。
一、祈q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河口、福建之宁德、山西之大同、运城、朔州、忻州及雁北地区均有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并收载。《姓氏考略》据《通鉴》胡三省注云:“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祈其一。”祈,或云与“祁”同。晋代有祈嘉,酒泉人,儒林祭酒;宋代有祈廷训;元代有祈志诚;又有祈望芳,狄道人,以巨家擢守临洮,有政绩;明代有祈凤毛,正德举人;清代有祈圣年,永守州学正。
二、祈
祈姓分布:浙江萧山、四川德昌、广西钦州、江苏武进、上海、台湾、广东万宁等地均有此姓。
祈姓起源:
1、相传黄帝得姓十四子中有祈姓,其后以姓为氏。
2、帝尧伊祁氏之后,祁一作祈,见《路史》。
3、周时有祈父之官,一作圻父,职掌封圻兵甲之事,世官之后以为氏。
祈姓名人:
祈嘉,晋时酒泉人,官儒林祭酒。祈璧,明时山后人,正统中为建宁千户。
郡望:太原。
变化:一作祁。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南郡:历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下辖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带地区。隋朝开皇初年被废黜(辛丑,公元581年)。②秦朝置南郡,颌有今湖北原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汉置江陵县为郡治,即今江陵县,唐改为江陵郡,旋升为江陵府。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太原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南郡堂:以望立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澹生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祈q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河口、福建之宁德、山西之大同、运城、朔州、忻州及雁北地区均有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并收载。《姓氏考略》据《通鉴》胡三省注云:“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祈其一。”祈,或云与“祁”同。晋代有祈嘉,酒泉人,儒林祭酒;宋代有祈廷训;元代有祈志诚;又有祈望芳,狄道人,以巨家擢守临洮,有政绩;明代有祈凤毛,正德举人;清代有祈圣年,永守州学正。
二、祈
祈姓分布:浙江萧山、四川德昌、广西钦州、江苏武进、上海、台湾、广东万宁等地均有此姓。
祈姓起源:
1、相传黄帝得姓十四子中有祈姓,其后以姓为氏。
2、帝尧伊祁氏之后,祁一作祈,见《路史》。
3、周时有祈父之官,一作圻父,职掌封圻兵甲之事,世官之后以为氏。
祈姓名人:
祈嘉,晋时酒泉人,官儒林祭酒。祈璧,明时山后人,正统中为建宁千户。
郡望:太原。
变化:一作祁。
其他姓氏
[ 祈 ]字的同音字 - [ qi ]
[ 祈 ]的同部首字 - [ 礻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