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ú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26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104 |
2013年 | 108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98 |
1995年 | 120 | 1987年 | 113 | 1982年 | 96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310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牛姓主要源自:子姓、尞姓。
牛姓起源一
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当周盛时,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医先生,封牛国,为太常卿、协律郎。
祖牛孝参定雅乐,后附帝意,销设前代金石,以自异议,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乐成,诏行之乐,常有新乐,孝义此一志也。”这在《灵台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牛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牛氏始祖为西周初期宋国君主微子启(一说为微仲衍)。
商时纣王残暴奢侈,荒淫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商丘(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公爵宋国。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牛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牛姓起源四
源于改姓,出自尞姓回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称寮氏、了氏。
另外,还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
牛姓起源五
源于民间,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牛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土家族、东乡族、回族、朝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牛姓的40%左右,另外,安徽、山东、山西、河北、陇西等亦多此姓,这些地方的牛姓加起来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65%左右。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13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
据袁义达教授统计,截至2013年春,按照全国各姓氏总人口(包括港澳台)数字多少 为序,牛姓位列第98位,如今已经再一次进入了前100名!
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41%,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55%。
长期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牛姓的研究和发展孜孜以求,积淀了丰富的史料。由于时事变迁,条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布极广,始终未形成统一的谱系,社会各界对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对牛氏始祖的有关史料加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从而睦敬族宗,共创文明新风。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燕翼堂”等。
一、牛niú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湖北之尚义、阜平、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峡、崇仁,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白、土、朝鲜、锡伯、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2、隋有牛弘,本姓“尞”,赐姓“牛”(见《中国人名大辞典》)。郑樵也注:“牛金之子逃难改为‘牢’,又改‘尞’,后又为牛氏。”或云:避仇之说多非。或省文、或讹音,何必为“避仇”也?据皇甫谧云:“凡氏,遭秦乱避地添水为汎氏。”此何所凭哉?凡氏者,凡伯之后以国为氏;汎者,周之邑也。其大夫食采於此,其后之人,以邑为氏。自是两家源流。应知避地改姓之说多附会。然踈广之后为“束”,为太傅;牛金之后为牢、为尞,此又为避地之事明矣。
3、土族之牛由土族语“拉西”而得。“拉西”之汉意为“牛圈”,且其指称牧牛人为“拉西北”,可能因善养牛而著名,后因以牛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战国时秦有牛缺,赵有牛畜;唐代有牛僧儒,太子少师;宋代有牛皋,岳飞部将;明代有牛金星,李自成军师。
二、牛
牛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41%。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55%。
牛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王帝乙之长庶子启,食采于微,谓之微子。周武王诛商纣,立其子武庚,周成王诛武庚,更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唐书·世系表》。
2、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氏,为纳西族。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族姓。
4、藏、土、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牛姓名人:
牛翦,战国时赵武灵王将军。
郡望:陇西。
变化:三国时魏国大将军牛金之后,逃难改姓牢氏,后又改姓辽氏,至后周工部尚书临泾公辽允,又恢复为牛氏。一说,隋时吏部尚书牛弘,本姓尞,其父允为北魏时侍中,赐姓牛,见《隋书》。
牛姓古代名人
牛邯东汉,狄道人,名将,官护羌校尉,后擢太中大夫。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金三国,时南阳人,曹仁麾下部将,官至魏后军将军,在军中很有威望。司马懿怕“牛随马后”,取代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牛金将军惨遭司马懿毒酒暗杀。
牛兴祖元朝,晋宁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官吏。历中书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牛天畀清朝,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武进士,累官至贵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会剿苗民,先后屠戮上万,后被苗民击毙。
牛富南宋,安徽霍邱人,南宋抗击元兵入侵名将,自青少年时代起,就勇而知义,立志报效祖国。有一次在战斗转移时,令城内居民,烧绝街道,抵抗贼军,牛富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为下落敌人之手,自己就以头触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义凛然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死后,赠静江军节度史,谥“忠烈”。
牛峤五代(850?—920?年),最早写咏物词的五代词人,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年),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孙。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历任拾遗、补尚书郎等小官。王建立后蜀,牛峤在后蜀任判官、给事中等职。牛峤一生博学多才,受好写诗填词,诗学李贺,词闻于世,著有《歌诗集》三卷。是“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其词收入《花间集》一书三十二首,《全唐诗》附词二十七首。他的词特点是“繁弦促柱间有劲气”,字句富丽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评价说他的词“蜜丽香软”,词风似温庭筠。他是我国最早写咏物词的词人之一,对后世咏物词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有《梦江南·街泥燕》、《菩萨蛮·舞裙香暧金泥凤》等。
牛僧孺唐朝(779—847),以方正敢言进身的宰相,字思黯(779—847),牛弘之后代。其父牛幼简,小官吏,早死,僧孺幼孤,依川数顷为生。好读书,善作文。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考取进士。元和三年(808年),宪宗皇帝策试贤良方正。僧孺与李宗闵、皇甫?三人在对策中,痛诋时政,一条一条指出宰相李吉甫失政之处,以方正敢言,名闻天下,但激怒了宰相李吉甫,久未重用。穆宗即位后,升任御史中丞。长庆元年(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脏当死,穆宗为他求情说:“直臣的事情虽超越本分,有违法之过,但他有经度之才,可免死,委之边任。”僧孺婉转地对皇上说:“昔日安禄山、朱?以才过人,但他们却乱我大唐江山,受到严惩,何况李直臣和他们相比,只是小才,怎能不依法制裁,使法律受屈呢?”皇上嘉其守法,不再说情,并升其为户部侍部,同平章事。还有一件事,使皇上更加器重僧孺。当时韩弘因有前科,就和儿子公武以丰厚的家产,贿赂各路权贵。事发,穆宗命中使到其家查阅纳贿记载,唯僧孺名下,记不受退还。穆宗甚悦,及之议谁可任宰相时,穆宗第一个就提到僧孺。敬宗即位(825年)后,又任僧孺为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加封奇章郡公,集贤殿大学士,兼修国史。僧孺为相时,政绩较佳,他整顿纲纪,清理刑狱。审治不法,朝野肃然。文宗时,僧孺与李德裕转入朋党之争,亲近同党,排拆异己,权震天下,时称牛李党争。宝历年间,贬至武昌军鄂岳靳黄观察使,大和四年(830年),召还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武宗时,会昌二年(842年),罢僧孺兵权,贬为循州长史。宣宗继位后,还为太子少师,大中初年(847年)卒,谥曰“又简”。著有《幽怪录》十卷。
牛存节五代,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后梁宰相,字赞正,他本名礼,后梁太祖朱温改其字,青州博昌(今山东省博兴)人。少年时代以雄勇自负,为人木强忠厚,初任河阳节度使,后率十余人归朱温,朱温爱之,授宣义军小校,后追随太祖,屡建战功。天复元年(901年),授潞州马步指挥使,法令严整,士庶安之,及追赴行在,士兵泣送者不绝于道。天佑元年(904年),授邢州团练使,当时州兵只有二百人,晋人知道后,就以大军来进攻。太祖急在邺发兵二千人赴援,存节临危不惧,率军迎敌,并以自己的家财,奖励将士。终于化险为夷,使敌人久攻难克,自动逃离。太祖招之慰劳,奖尝金帛马匹,加检校司徒、元帅府左都押衙。天估四年(907年),太祖即位,存节拜右千牛卫上将军。其秋攻潞州,以存节为行营马兵军都排练使。开平二年(908年),王师败于上党,晋人乘胜进迫,河南留守张全义召存节,共谋退敌之策,遂率军接应上党王师,至天井关,存节对诸将说:“这次行军,虽不是奉诏,但至关重要,要害之地,不可致失。”时晋人新胜,锋芒毕露。存节毫不畏惧,引众而前。夜至泽州,存节刚入城,晋军也到,于是存节即命士兵分布守御。晋军四面攻斗,并开地道以入城,存节乃以隧道应之,道战于地中,晋军不能进,又以强弩射之,晋军人仰马翻,经十三日苦战晋军死伤不计其数,只好焚营而退。太祖对此大加称赞,并予以尝赐,授绛州刺史。开平三年(909年),又任同州节度使。乾化二年(912年),加检校太傅,进封开国公。末帝朱友贞继位后,对存节加封中书门下平章事,徙镇天平,为保卫边疆又屡立战功,诏加太尉。正当梁、晋双方苦战河上时,存节病重,召还京师即卒。册赠太师。史臣评价存节说:武鸷慷慨有大节,野战壁守有所长,威名闻于境内外。
牛凤山清朝(1806—1880),官授头等侍卫的武状元,字梧阶(1806—1880),河南省巩义市明月坡(古汜水县属地)人。幼年时,家境贫寒,跟着叔叔,苦练武功,技艺高超。据说他用弹弓不仅可以百步穿杨,而且可以盘中取果,又称凤凰夺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岁,在汜水县穆沟村、竹园村等地借钱赴京赶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官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弟,又封武功将军,曾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后晋封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咸丰年间(1851—1861年),黄河向南迁徙,沙压河边滩地,汜水滩民无地可耕,贫困无食,有的滩民甚至卖妻子交租税,凤山这时已告老还乡,他急家乡人民所急,查明情况,将真相奏闻朝廷,豁免了当地赋税,使不少贫民得以生存。事后,沿滩二十五村民自发树碑,记载此事,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牛畜战国,为赵国国君赵籍师傅,赵国的贤达之土,生卒年月不详。赵国的国君叫赵籍,思贤若渴,是个年轻有为的君王。有一天,他问相国公仲连:“爱卿,你很好贤,做相国已四年多了,你曾经推荐过贤人吗?”公仲连回答说:”没有,臣下一定尽力物色。”当时有个叫番吾君的人,听说公仲连正为国君物色贤达之士,就向公仲连竭力推荐牛畜等三人,说了他们许多优点。公仲连就接见了牛畜等三人,又加以认真了解考察后,向国君正式举荐了他们。赵王在召见牛畜时,牛畜用仁义之道教授君王,又用帝王之道约束他。君王欣然而听,遂以牛畜师傅。
牛弘隋朝(545—610),任人唯贤的吏部尚书,字里仁(545—610),隋安定鹑觚人。先祖为避祸改姓辽,祖父辽炽,在郡中为“中正”官,父亲辽允,为后魏侍中,赐姓牛。牛弘年轻时,性情宽厚,好学博闻,隋开皇二年(582年),授散骑常侍,秘书监,收集典籍,不遗余力,三年拜礼部尚书,奉诏撰修五礼,写成百卷,行于当世。开皇六年(586年),牛弘以其丰富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改定雅乐”、“设立明堂”,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赞许。不久授大将军,官拜吏部尚书。在其任职期间,任人唯贤,“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因此“所有进用,多称职”,朝野上下,为之佩服。隋炀帝继位后,赐弘以诗,赞扬之美,无书其右者。大业二年(606年),牛弘进位上大将军,六年(610年)跟随皇帝巡视江都,其年十一月卒,归葬安定。皇上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定侯,谥曰“宪”。牛弘一生,权高位重,荣宠当世,而他却车服平俭,宽厚温良,事上尽礼,待下以仁,“纳于言而敏于行”。一生手不释卷,著书颇富,有文集十三卷传于后世。史臣评价他时说:牛弘笃好攻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
牛希济五代(930年左右在世),不忘忠孝的词人,(930年左右在世,生卒年月不祥),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五代词人牛峤之侄。前蜀时,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前蜀亡,降后唐,明宗时,任雍州节度副史。牛希济擅长诗,精于词,词风接近“花间派”重要人物韦庄,风格清丽,常用白描手法抒写情怀,也是“花间派”的一名重要词人。尧山堂外记: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唐主命旧蜀臣赋蜀亡诗,牛希济写了一首七律诗:,满朝文武欲朝天,不觉临师犯寒烟。,唐主再悬新日月,蜀王还?旧山川。,非干将相扶持拙,自是君臣数尽年。,古往今来亦如此,几曾欢笑几潜然。,唐主听后感慨地说:“希济不忘忠孝也”。于是赐缎百匹,予以奖励。他的词在《花间集》中共收十一首,以爱情为主,多有传世名句。如《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末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受到一致好评,常常被当作名句作用。
牛皋北宋(1087—1147),末年奋起抗金的民族英雄,字伯远(1087—1147),河南省鲁山县人。出身射士,精通武功,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北宋末年,朝政腐败,金兵入侵中原,牛皋组织义军,奋勇抵抗,屡屡取胜。由于战功卓著,先后任荥州刺史、安州观察使等要职。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统制江西、湖北军务时,牛皋奉命加入岳家军。岳飞一见牛皋,甚为欢喜,即命皋为唐、邓、襄、郢四州的安抚使。岳飞出任神武后军都统后,随及又任牛皋为中部统领。绍兴四年(1134年),伪齐大将李成勾结金兵入侵,攻破襄阳六郡,敌将王嵩占据随州,岳飞派大将张宽、徐庆去收复,数日攻城不破,岳飞心急如火,牛皋自告奋勇,帐前请战,当场立下军令状,只带三天口粮,誓死拿下随州。果然三天口粮尚未用完,就一举攻下随州,活捉王嵩,俘敌五千。李成退据襄阳,岳飞又派牛皋以骑兵击败,收复了襄阳。金兵攻打淮西,岳飞又令牛皋迎敌。当时,伪齐派骑兵五千,气势汹汹,抵达庐州城外,牛皋领兵上阵,望着金将,大喝一声:“牛皋在此,尔辈胡为?”敌军一听,如雷贯耳,胆颤心惊,不战而溃。牛皋乘胜追击,一鼓作气,追击三十余里,杀死金兵大半,斩其副都统及“千户”五人,“百户”数十人,军声更加威名远扬。绍兴十年(1140年),牛皋随岳飞进军中原,在岳飞的指挥下,牛皋率部所向披,靡,直抵黄河沿岸,在攻打许昌、汴京的多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战屡胜,为收复中原失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职务不断变化,官位节节升迁,直至任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秦桧害死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后,十分惧怕岳飞部将牛皋,为了斩草除根,解除心腹之患,就处心积虑,置牛皋于死地。绍兴十七年(1147年)农历三月初三,秦桧密令都统制田师中,以宴请各路大将为名,用毒酒将牛皋害死。牛皋临死前悲愤地说:“皋年六十一,官至侍从,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马革裹尸,故死牖下耳!”其忧国忧民的情怀真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
牛仙客唐朝,善于理财、清勤不懈的宰相,唐安定鹎觚人,先祖为牛通,通生会,会生意,意生仙客。仙客初为县小吏,后迁洮州司马、太仆少卿。他勤奋上进,坚持不懈,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升为河西节度使、朔方军大总管。仙客任河西节度使时,省用所积巨万,同僚崔希逸以其事奏闻皇上,帝查明后大悦,将用为尚书,宰相张九龄以为不可,乃封陇西郡公,张九龄下台后,仙客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知门下事。仙客居相位,独善其身,不久封幽国公,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天宝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八岁,赠尚书左丞。仙客在为官期间,以善于理财著名、“啬事省用,仓库积实”,是对他政绩的评价,“为官清正,仅身无它”,又是对他人品的真实写照。
牛文科1984年-,山东淄博人,本科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青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理事。自由撰稿人,传媒公司法人代表。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新作文》杂志编辑。词条被《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收录。
牛姓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主要谋士,字启东,河南宝丰人。明朝嘉靖举人。自小天资聪颖,满腹文才,常抱经邦济世之志,但他年青时,深受贪官豪绅欺压,郁郁不得志。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对他十分仰慕,为他的遭遇也愤愤不平,因此当起义军到达河南西部时,就千方百计寻找他,开导他认清形势,共图大业。牛金星最终下定决心,带领全家老少加入了起义军。牛金星的博才多学,精于计谋,很快得到李自成的尝识和重用,成为义军的一名重要谋士。按照牛金星等人主张的北进计划,起义军于1641年正月,一举攻克军事重镇洛阳,活抓了福王朱常洵,并火烧福王府,散发了王府大量金钱与粮食,使广大饥民得到赈济。1644年3月19日,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李自成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文武官员陪同下,从大明门进皇城,行至“承天之门”(今天安门)时,李自成对“承天之门”四字匾额射了一箭说:“如能安定天下,则一箭射中四字中心。”据说一箭射出,射中“天”字下稍偏一点,未能正中。牛金星贺道:“中共下,当中分天下。”李自成投弓大笑。李自成等将领进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迅速腐败堕落。他们新选的官吏为了找靠山,争请宰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头头饮“到任酒”,表示感激,有人逢人便夸“牛老师知遇”。牛金星得意忘形,录用降人,皆以“金星目瞩之力为衡”。4月29日,李自成在清军先头部队已进入北京近郊时,却匆匆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大典,由已授为天佑阁大学士的牛金星代行祭天礼。即位后第二天,起义军即被迫放弃京城,退往关中,从此节节败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曲悲惨的壮歌,牛金星也从自己辉煌的顶点跌到了谷底,有人说他逃亡不知下落,有人说他后来与儿子一起投降了清廷。
牛皐南宋,岳家軍抗金名將。
牛洛紅清朝末年,捻軍名將。
牛姓近代名人
牛思瑄清朝(1806—1880),不走后门的钦点传胪,字梧阶(1806—1880),河南省巩义市明月坡(古汜水县属地)人。幼年时,家境贫寒,跟着叔叔,苦练武功,技艺高超。据说他用弹弓不仅可以百步穿杨,而且可以盘中取果,又称凤凰夺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岁,在汜水县穆沟村、竹园村等地借钱赴京赶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官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弟,又封武功将军,曾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后晋封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咸丰年间(1851—1861),黄河向南迁徙,沙压河边滩地,汜水滩民无地可耕,贫困无食,有的滩民甚至卖妻子交租税,凤山这时已告老还乡,他急家乡人民所急,查明情况,将真相奏闻朝廷,豁免了当地赋税,使不少贫民得以生存。事后,沿滩二十五村民自发树碑,记载此事,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风,牛思瑄的卷子吹到地上污染了一点。评卷时,慈安太后以牛思瑄写的文章最当意,想点为状元。主考官以卷面污染为理由,力争不能为状元。变为二甲一名(也叫传胪)。皇榜揭晓时,主考才知道自己力争不许当状元的正是牛思瑄,大为懊悔。回府见牛?说:“你不让我看看你的字体,以致这次失掉了一个状元。”牛思瑄知道后,不以为意,也不懊悔。牛思瑄虽未能点为状元,但慈安太后和皇上又非常喜爱他的文章和书法,所以钦点金殿传胪,以补状元之损,故世人都知牛门父子文武双状元。牛思瑄一直在翰林院任职,工文善书,很有名气,当时得到他写的字,都视为珍宝。牛思瑄性情耿直,为官清廉,热爱乡邻。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大灾,饿死人很多,甚至人相食。这时,牛思瑄的朋友吴元炳在江苏任巡抚,牛思瑄就亲往拜访,想请求发些粮食赈济家乡灾民,因忧劳过度,不幸病逝于去上海途中。
牛子厚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是在吉林城拥有几十家商号,并在东北各主要城镇都布有“买卖”的大东家。他创建了“喜连成科班”,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牛子厚声名显赫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富而好行其德”,乐善好施。在吉林市开设“粥棚”,无偿向穷苦人施舍稀粥;捐款修建了“凌云寺”;创办了“三皇会”(盲人聚会之所);对无亲无故的贫寒人,慷慨相助。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为了解救嗷嗷待哺的市民,他曾在前门外设一粥场,施舍粥饭。因为他施舍行善,市民多有赞誉,“牛善人”之称远近闻名。清光绪皇帝、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分别向牛家颁发“乐善好施”的匾额。永吉县长送楹联一副,称牛子厚是“泊然与人无争,修世服畴,应共松江流泽远;富而好行其德,赈灾济困,料诸庐室感恩多”。牛子厚对培养京剧人才倾注心血,梨园弟子也给予他盛情回报。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迁居北京。梅兰芳、萧长华等倡议梨园界给牛先生义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为牛子厚购买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间,又用1500元银大洋购买香木棺材一口。1943年牛子厚于北京病故,后归葬于吉林市。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燕翼堂”等。
一、牛niú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湖北之尚义、阜平、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峡、崇仁,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白、土、朝鲜、锡伯、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2、隋有牛弘,本姓“尞”,赐姓“牛”(见《中国人名大辞典》)。郑樵也注:“牛金之子逃难改为‘牢’,又改‘尞’,后又为牛氏。”或云:避仇之说多非。或省文、或讹音,何必为“避仇”也?据皇甫谧云:“凡氏,遭秦乱避地添水为汎氏。”此何所凭哉?凡氏者,凡伯之后以国为氏;汎者,周之邑也。其大夫食采於此,其后之人,以邑为氏。自是两家源流。应知避地改姓之说多附会。然踈广之后为“束”,为太傅;牛金之后为牢、为尞,此又为避地之事明矣。
3、土族之牛由土族语“拉西”而得。“拉西”之汉意为“牛圈”,且其指称牧牛人为“拉西北”,可能因善养牛而著名,后因以牛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战国时秦有牛缺,赵有牛畜;唐代有牛僧儒,太子少师;宋代有牛皋,岳飞部将;明代有牛金星,李自成军师。
二、牛
牛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41%。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55%。
牛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王帝乙之长庶子启,食采于微,谓之微子。周武王诛商纣,立其子武庚,周成王诛武庚,更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唐书·世系表》。
2、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氏,为纳西族。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族姓。
4、藏、土、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牛姓名人:
牛翦,战国时赵武灵王将军。
郡望:陇西。
变化:三国时魏国大将军牛金之后,逃难改姓牢氏,后又改姓辽氏,至后周工部尚书临泾公辽允,又恢复为牛氏。一说,隋时吏部尚书牛弘,本姓尞,其父允为北魏时侍中,赐姓牛,见《隋书》。
一、牛niú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湖北之尚义、阜平、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峡、崇仁,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白、土、朝鲜、锡伯、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2、隋有牛弘,本姓“尞”,赐姓“牛”(见《中国人名大辞典》)。郑樵也注:“牛金之子逃难改为‘牢’,又改‘尞’,后又为牛氏。”或云:避仇之说多非。或省文、或讹音,何必为“避仇”也?据皇甫谧云:“凡氏,遭秦乱避地添水为汎氏。”此何所凭哉?凡氏者,凡伯之后以国为氏;汎者,周之邑也。其大夫食采於此,其后之人,以邑为氏。自是两家源流。应知避地改姓之说多附会。然踈广之后为“束”,为太傅;牛金之后为牢、为尞,此又为避地之事明矣。
3、土族之牛由土族语“拉西”而得。“拉西”之汉意为“牛圈”,且其指称牧牛人为“拉西北”,可能因善养牛而著名,后因以牛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战国时秦有牛缺,赵有牛畜;唐代有牛僧儒,太子少师;宋代有牛皋,岳飞部将;明代有牛金星,李自成军师。
二、牛
牛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41%。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55%。
牛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王帝乙之长庶子启,食采于微,谓之微子。周武王诛商纣,立其子武庚,周成王诛武庚,更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唐书·世系表》。
2、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氏,为纳西族。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族姓。
4、藏、土、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牛姓名人:
牛翦,战国时赵武灵王将军。
郡望:陇西。
变化:三国时魏国大将军牛金之后,逃难改姓牢氏,后又改姓辽氏,至后周工部尚书临泾公辽允,又恢复为牛氏。一说,隋时吏部尚书牛弘,本姓尞,其父允为北魏时侍中,赐姓牛,见《隋书》。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燕翼堂”等。
一、牛niú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湖北之尚义、阜平、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峡、崇仁,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白、土、朝鲜、锡伯、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2、隋有牛弘,本姓“尞”,赐姓“牛”(见《中国人名大辞典》)。郑樵也注:“牛金之子逃难改为‘牢’,又改‘尞’,后又为牛氏。”或云:避仇之说多非。或省文、或讹音,何必为“避仇”也?据皇甫谧云:“凡氏,遭秦乱避地添水为汎氏。”此何所凭哉?凡氏者,凡伯之后以国为氏;汎者,周之邑也。其大夫食采於此,其后之人,以邑为氏。自是两家源流。应知避地改姓之说多附会。然踈广之后为“束”,为太傅;牛金之后为牢、为尞,此又为避地之事明矣。
3、土族之牛由土族语“拉西”而得。“拉西”之汉意为“牛圈”,且其指称牧牛人为“拉西北”,可能因善养牛而著名,后因以牛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战国时秦有牛缺,赵有牛畜;唐代有牛僧儒,太子少师;宋代有牛皋,岳飞部将;明代有牛金星,李自成军师。
二、牛
牛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41%。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55%。
牛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王帝乙之长庶子启,食采于微,谓之微子。周武王诛商纣,立其子武庚,周成王诛武庚,更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唐书·世系表》。
2、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氏,为纳西族。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族姓。
4、藏、土、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牛姓名人:
牛翦,战国时赵武灵王将军。
郡望:陇西。
变化:三国时魏国大将军牛金之后,逃难改姓牢氏,后又改姓辽氏,至后周工部尚书临泾公辽允,又恢复为牛氏。一说,隋时吏部尚书牛弘,本姓尞,其父允为北魏时侍中,赐姓牛,见《隋书》。
其他姓氏
[ 牛 ]的同部首字 - [ 牛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