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ù ]
[ ró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371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436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慕容姓第一个
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中部大人慕容,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传说,在东汉桓帝执政时期,鲜卑民族分为中、东、西三部,其中部首领大人叫柯最阙,居慕容寺,后因以为姓氏,称慕容氏。
慕容姓第二个
源于高辛氏,出自秦汉时期鲜卑族慕容,属于以部落首领名号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世代居于东北地区,秦、汉之际被称作“东北夷”,自称是帝喾(姬夋)高辛氏的后代。这个“东北夷”是古代东胡民族中的一个分支,在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击散,之后该支族人迁徙栖息于以鲜卑山为核心的一带地区,即今内蒙自治区的西拉木伦河与吉林省的洮儿河之间,该部族首领在东汉时期建立了一个“鲜卑国”,因此号称鲜卑族。传说,这位鲜卑国主自称是“慕二仪之道,继三光之容”,因此以“慕容”为称号,称慕容单于,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王族传统,其鲜卑国在后来被称作鲜卑慕容部,部族人等因称慕容氏,此后世代相传。
慕容氏的发源地就在斯地,故慕容氏族人皆尊奉慕容单于为得姓始祖。
慕容姓第三个
源于鲜卑族,出自三国时期鲜卑慕容,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在三国时期,鲜卑慕容部的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地区,后来曾追随司马懿征讨在辽东地区割据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后莫护跋在荆城北部(今河北昌黎)建立起一个部落联盟。据说,当时北方的汉族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很是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部落里的鲜卑族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之后莫护跋的族人们便干脆以此称谓作为部落的名称,并以此为部落王族世家的姓氏。到了西晋时期,莫护跋的后代慕容廆占领了燕北、辽东一带广大地区,自称鲜卑大单于。慕容廆的儿子叫慕容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创建了著名的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氏,隋唐以后,慕容氏族人多有省文简改为单性慕氏、容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氏家族在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四大燕国,即前燕国、后燕国、西燕国、南燕国,持续辉煌了七十余年的历史。
慕容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二十八位。
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据传中古代部落首领高辛氏的后代居东北夷,三国时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在涉归做单于时自云:“慕二仪(古指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
在汉桓帝时,鲜卑分而治之,分地中,东,西三区,中部由柯最阙统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为慕容。相传莫护跋在棘城北建国时,很喜欢北方汉人当时很流行的步摇冠(带有坠饰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因此戏称之“步摇”。而由于语音与慕容相似,后即讹传为慕容。他的后人就将错就错,将部落改称慕容。
西晋时期,慕容氏族人建立了燕国,正式以慕容为姓氏。在东晋到十六国时期,燕国曾鼎盛一时,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国,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广泛地流传。
今江苏省的苏州市,河南省的焦作市温县、开封市、叶县、许昌市、南阳市镇平县、平顶山市、中牟县,广东省的广州市、高要市、新会市、台山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高州市、吴川市、信宜市、化州市、电白市、阳江市、南海市、番禺市、顺德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朝阳市、营口市、丹东市凤城区,山东省的龙口市、烟台市栖霞县、荣成市、蓬莱市、莒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龙川县,甘肃省的庆阳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吴堡县、绥德县,湖南省的邵阳市绥宁县、浏阳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鹤岗市,河北省的涿州市、邯郸市,安徽省的蒙城市、利辛县,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贵州省的六枝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乌海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湖南省邵阳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重庆市的江津县,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等地,均有慕容氏族人分布。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敦煌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一、慕容mù róng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历史上鲜卑族姓氏。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三国魏志·注》所引《魏书》云:“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是为慕容部之始,此因地命部,因部为氏。”
2、郑樵注云:“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
3、又注:“或云冠‘步摇’,音讹为‘慕容’。”《晋书·慕容廆载记》尤详:“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此为号。魏初,莫护跋建国於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步摇’。其音讹为‘慕容’。”后或音讹而为“莫舆”氏。
4、郑樵又注:“初,慕容氏破,后种族仍繁,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时有免者,皆以‘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於他族。”
5、或为冒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氏》载:“慕容超本汉祖同阎氏,冒姓阎,后又姓慕容氏。”后魏有慕容白曜,济南王;隋代有慕容三藏,大将军;唐代有慕容琦;宋代有慕容彦逢,刑部尚书。
慕容姓古代名人
慕容恪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66年),鲜卑族,字玄恭,前燕主慕容皝之子;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著名前燕政治家、军事家。慕容恪是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慕容恪“幼而谨厚,沈深有大度”。因其母高氏不被宠爱,所以一直不为慕容皝所注意。
慕容隆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97年),鲜卑族;昌黎棘城人(今辽宁义县)。著名后燕将领。慕容隆是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之子,慕容垂一生后代很多,诸子当中比较有名的有段后所生的慕容令、慕容宝,但段后在前燕时即被可足浑氏(前燕帝慕容俊皇后)害死。另一个皇后也姓段,为了区别二人,史书上将前者称为先段后,将后者称为后段后,后段后生子慕容朗、慕容鉴。慕容垂的一些爱姬生子有慕容麟、慕容农、慕容隆、慕容柔、慕容熙等,慕容隆就是其中之一。
慕容三藏隋朝(公元544~611年待考),燕人。著名大臣。慕容三藏的父亲是慕容绍宗,《北史》第五十三卷中有传。慕容绍宗承袭祖、父而任职于北魏,封索卢侯,任北魏后期权臣尔朱兆的长史,朱兆失败后转投北齐高氏。先后掌管府库、图籍诸事,任青州刺史、御史中丞、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东南道行台(为击讨侯景而设)、南道行台(为抗击西魏王思政设)等职。慕容三藏的后人,史籍中只提到其孙慕容知廉,任唐雍州泾阳县尉。慕容知廉之父是否就是上文中的慕容遐,不好断言,因为慕容遐只是慕容三藏的儿子之一,慕容知廉与慕容遐的关系是父子还是叔侄,现有的材料还不能确定。
慕容延钊五代、宋初(公元908~964年),字化龙;山西太原人。著名将领。慕容延钊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慕容章官至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史。慕容延钊在少年时代就以勇敢干练闻声,后汉时他为枢密使郭威的部下。郭威代汉建周后,他被补为西头供奉官,历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后周世宗继位后,改任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领溪州刺史。慕容延钊戎马一生,他善于攻伐,南征北战,以军事统帅的身份参加了后周和北宋几次主要的统一战争,并立下显赫战功。
慕容彦超五代,(生卒年待考),后周将军,曾任兖州(今山东滋阳)节度使,后叛周兵败自杀。
慕容农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98年),鲜卑族;昌黎棘城人(今辽宁义县)。著名后燕将领。慕容农是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之子,他与慕容隆一样,是慕容垂的爱姬所生。
慕容翰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44年),鲜卑族,字元邕;昌黎棘城人(今辽宁义县)。著名十六国时期前燕将领。慕容翰为鲜卑族领袖慕容廆的长子,慕容翰“性雄豪,多权略,猿臂工射,膂力过人。”慕容廆甚是惊奇,遂委以重任。
慕容皝十六国,前燕开国君主,庙号「太祖」,謚号「文明皇帝」。
慕容垂十六国,后燕开国君主,庙号「世祖」,謚号「成武皇帝」。
慕容德十六国,南燕开国君主,庙号「世宗」,謚号「献武皇帝」。
慕容泓十六国,西燕开国君主。
慕容冲十六国,—(重建西燕)年号(更始),谥号(威皇帝)。
慕容廆西晋(公元269年~333年),燕国实际缔造者,西晋时,慕容廆被封为鲜卑都督,是晋国的一个军官,他率本部人马居辽东境,与段鲜卑和宇文鲜卑为邻。慕容廆与段鲜卑结为婚姻,同时大破宇文鲜卑,声势曰益壮大。八王之乱时,自称大单于,由于中原大乱,许多晋朝官民前去辽东,慕容廆设立郡县,开办学校,教以农桑,使世子慕容皝等入学读书。孙慕容俊称帝后,追尊慕容廆为武宣皇帝。
慕容俊十六国(公元317~360年),鲜卑族,字宣英,慕容皝第二子;昌黎棘城人(今辽宁义县)。著名十六国时期前燕第二位皇帝,前燕烈祖景昭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48~360年为期十三年,终年四十三岁。
慕容暐十六国(公元317~371年),鲜卑族,慕容俊第三子;昌黎棘城人(今辽宁义县)。著名十六国时期前燕第二位皇帝,前燕烈幽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60~371年为期十一年,终年四十五岁。慕容俊立以为皇太子,后嗣位,公元370年11月苻坚攻入邺城,慕容暐外逃被俘,后被苻坚所杀,前燕国灭亡。
慕容熙十六国(公元385~408年),鲜卑族,字道文,一字长生,慕容垂少子;昌黎棘城人(今辽宁义县)。十六国时期后燕创建者,后燕昭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01~408年为期七年,终年二十三岁。
慕容超十六国(公元385~410年),鲜卑族,慕容德之兄,北海王慕容纳之子;昌黎棘城人(今辽宁义县)。十六国时期南燕末位皇帝,南燕末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05~410年为期六年,终年二十六岁。慕容德立以为太子,慕容德逝世后嗣位,公元410年为东晋刘裕所败,俘送于建康而杀之,南燕国灭亡。
慕容永十六国(公元?~394年待考),鲜卑族,字叔明,慕容部首领慕容廆其弟慕容运之孙(一说为其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堂侄。著名十六国时期西燕国末位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85~394年,终年岁数待考。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敦煌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一、慕容mù róng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历史上鲜卑族姓氏。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三国魏志·注》所引《魏书》云:“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是为慕容部之始,此因地命部,因部为氏。”
2、郑樵注云:“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
3、又注:“或云冠‘步摇’,音讹为‘慕容’。”《晋书·慕容廆载记》尤详:“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此为号。魏初,莫护跋建国於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步摇’。其音讹为‘慕容’。”后或音讹而为“莫舆”氏。
4、郑樵又注:“初,慕容氏破,后种族仍繁,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时有免者,皆以‘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於他族。”
5、或为冒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氏》载:“慕容超本汉祖同阎氏,冒姓阎,后又姓慕容氏。”后魏有慕容白曜,济南王;隋代有慕容三藏,大将军;唐代有慕容琦;宋代有慕容彦逢,刑部尚书。
一、慕容mù róng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历史上鲜卑族姓氏。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三国魏志·注》所引《魏书》云:“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是为慕容部之始,此因地命部,因部为氏。”
2、郑樵注云:“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
3、又注:“或云冠‘步摇’,音讹为‘慕容’。”《晋书·慕容廆载记》尤详:“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此为号。魏初,莫护跋建国於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步摇’。其音讹为‘慕容’。”后或音讹而为“莫舆”氏。
4、郑樵又注:“初,慕容氏破,后种族仍繁,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时有免者,皆以‘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於他族。”
5、或为冒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氏》载:“慕容超本汉祖同阎氏,冒姓阎,后又姓慕容氏。”后魏有慕容白曜,济南王;隋代有慕容三藏,大将军;唐代有慕容琦;宋代有慕容彦逢,刑部尚书。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敦煌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一、慕容mù róng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历史上鲜卑族姓氏。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三国魏志·注》所引《魏书》云:“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是为慕容部之始,此因地命部,因部为氏。”
2、郑樵注云:“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
3、又注:“或云冠‘步摇’,音讹为‘慕容’。”《晋书·慕容廆载记》尤详:“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此为号。魏初,莫护跋建国於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步摇’。其音讹为‘慕容’。”后或音讹而为“莫舆”氏。
4、郑樵又注:“初,慕容氏破,后种族仍繁,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时有免者,皆以‘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於他族。”
5、或为冒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氏》载:“慕容超本汉祖同阎氏,冒姓阎,后又姓慕容氏。”后魏有慕容白曜,济南王;隋代有慕容三藏,大将军;唐代有慕容琦;宋代有慕容彦逢,刑部尚书。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