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āo,máo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724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猫姓主要源自:姜姓。
猫姓猫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蚩尤部落三苗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变音为氏。在著名明朝学者郎瑛所撰写的《七修类稿·卷一·天地类·三苗三楚三河》中记载:“三苗,固尧时四夷之地,在今日则中国也,乃湖广江、鄂、岳之三州,故今三州人多猫姓,是其遗种。”三苗,是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分布在“江”、“淮”、“荆”(今湖南北部)和右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略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期称“三苗”,春秋时期称“蛮”。学者们一般多认为,三苗与今苗、瑶民族有远源关系。
明朝时期,湖广的江州(今江西九江)、鄂州(今湖北鄂州)、岳州(今湖南岳阳)三地,其民多有姓猫之氏,猫氏族人就是三苗的后裔,为取合“三苗”之笔划为“猫”,称猫氏。
猫姓猫姓起源二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有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属于以官职称谓变音为氏。明朝时期,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后,任职明朝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在元、明时期,将回回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据文献《中国回族·贵州回族》记载,分布在贵州省平坝县十字回族苗族乡的撒、猫、保等姓氏的回族,是民国初年由贵州省的威宁、赫章两县和云南昭通等地迁来的。而在云南昭通地区的《虎氏家谱》记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称谓为氏的姓氏。在《回回姓氏考》中说明:虎氏回族“唯成都虎氏,音不读虎而读猫音。”其实,在云南昭通的回族当中,虎氏也读“猫”音。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区。
1987年,云南省昭通市的民族事务委员会对昭通地区的回族姓氏进行了调查,共有回族姓氏七十种,但没有猫氏。因此,民国初由云南省迁至贵州省的猫氏回族,原本应当是虎氏,之后或因避忌讳,取同科更可爱图腾“猫”为姓氏,称猫氏;或因变音后字讹而干脆以“猫”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猫氏既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不算太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鄂州、岳州、平坝为郡望。
今江西省的九江市、鄂州市、岳阳市,贵州省的安顺市平坝县十字回族苗族乡等地,均有苗氏族人分布。
鄂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公元前3000年前后,鄂州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华容和尚山村落遗址具屈家岭文化特征。蒲团吴家大湾村落遗址具龙山文化特征。新庙罗家嘴、西山团鱼山、葛店坟山地、华容螺丝眼、庙岭大山、太和金盆垴、长岭鸡鸣祠等地亦发现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及文化遗存。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期为“樊国”,夏王朝时期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为图霸业朔江而上,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在此称帝建都。东吴立国六十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四十五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西晋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武昌郡属江州。南朝宋孝建元年(甲午,公元454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设夏口。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壬子,公元532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设武昌。南朝陈永定元年(丁丑,公元557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三县。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鄂、西陵二县归武昌县,置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晋王杨广于白雉山炼铜铸钱,开鄂邑铸铜币之端。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隋大业九年(癸酉,公元613年),废城塘县仍并入武昌县。唐末至五代(公元900~960年),武昌陶瓷工艺发达,今梁子岛有瓦窑澥遗址。宋宋嘉定十四年(甲申,公元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次年改名寿昌军,为江西路治所。宋景炎二年(己卯,公元1277年),寿昌军升为散府,仍领武昌县。元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废散府,武昌县属武昌路。元至正五年(乙酉,公元1345年),蒙古人铁山任武昌监邑,于江中龙蟠矶建寺,后名观音阁。元至正十二年(壬辰,公元1352年),陈友谅占领武昌,县治一度迁保安。明万历元年(癸酉,公元1573年),始建武昌石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与清军战于武昌。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武昌县改名寿昌县,属武汉黄德道。熊晋槐创办小轮公司,首辟汉口至葛店航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寿昌县改名鄂城县,属鄂东道。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挺进鄂南。张体学指挥月山战斗,歼灭顽匪马钦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欢庆胜利。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渡江,鄂城解放。6月,鄂城县人民政府、中共鄂城县委员会成立。鄂城为大冶专区治所。公元1950年,组建鄂南文工团、县文艺工作团。鄂城鑫亚京剧团成立。公元1952年,撤销大冶专区,鄂城县属黄冈专区。
岳州:亦称巴陵郡、岳阳郡,今湖南岳阳。古称“通衢”,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巴陵地区休养生息。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为境内建城之始。秦朝统一六国,岳阳市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时属长沙国下隽县,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三国公立之时,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县。汉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时期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为岳州。宋朝恭宗赵显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岳州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开辟岳州为通商口岸。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1964年10月,设立岳阳专署。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建制,属岳阳地区管辖。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1986年2月实行市管县。
平坝县:平坝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于安顺市,自古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中之夜郎邑,秦朝时期即开始修建通马车的“五尺道”,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称为东溪,元朝时期称卢唐三寨。明洪武年间正式定名为“平坝”,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地扼要冲,为滇黔必经之地,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
鄂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江夏堂、鄂城堂。
岳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巴陵堂、岳阳堂。
平坝堂:以望立堂,亦称黔腹堂、滇喉堂、夜郎堂。
一、猫māo
现行罕见姓氏。今四川之成都有分布。《姓氏考略》亦载。其注引《太平寰宇记》云:“巴陵郡四姓有猫氏。”又据《通雅》云:“湖广、江鄂、岳三州人尚有猫姓。”
二、猫(貓)miáo
罕见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据《太平寰宇记》云:“巴陵郡四姓有猫氏。”貓(猫),《中华大字典》有māo、miáo二音;《汉语大字典》音māo,其注引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补阙)《江南西道·岳州》云:“巴陵郡四姓:麋、熊、相、貓。”
三、猫(貓)
猫姓分布:云南东川、四川成都、台湾南投、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猫姓起源:巴陵郡四姓:麋、熊、相、猫(猫),见《太平寰宇记(补阙)》。又,湖广江鄂岳三州人尚有猫姓,见《通雅》。
变化:亦作〔猫〕。
鄂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公元前3000年前后,鄂州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华容和尚山村落遗址具屈家岭文化特征。蒲团吴家大湾村落遗址具龙山文化特征。新庙罗家嘴、西山团鱼山、葛店坟山地、华容螺丝眼、庙岭大山、太和金盆垴、长岭鸡鸣祠等地亦发现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及文化遗存。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期为“樊国”,夏王朝时期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为图霸业朔江而上,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在此称帝建都。东吴立国六十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四十五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西晋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武昌郡属江州。南朝宋孝建元年(甲午,公元454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设夏口。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壬子,公元532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设武昌。南朝陈永定元年(丁丑,公元557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三县。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鄂、西陵二县归武昌县,置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晋王杨广于白雉山炼铜铸钱,开鄂邑铸铜币之端。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隋大业九年(癸酉,公元613年),废城塘县仍并入武昌县。唐末至五代(公元900~960年),武昌陶瓷工艺发达,今梁子岛有瓦窑澥遗址。宋宋嘉定十四年(甲申,公元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次年改名寿昌军,为江西路治所。宋景炎二年(己卯,公元1277年),寿昌军升为散府,仍领武昌县。元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废散府,武昌县属武昌路。元至正五年(乙酉,公元1345年),蒙古人铁山任武昌监邑,于江中龙蟠矶建寺,后名观音阁。元至正十二年(壬辰,公元1352年),陈友谅占领武昌,县治一度迁保安。明万历元年(癸酉,公元1573年),始建武昌石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与清军战于武昌。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武昌县改名寿昌县,属武汉黄德道。熊晋槐创办小轮公司,首辟汉口至葛店航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寿昌县改名鄂城县,属鄂东道。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挺进鄂南。张体学指挥月山战斗,歼灭顽匪马钦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欢庆胜利。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渡江,鄂城解放。6月,鄂城县人民政府、中共鄂城县委员会成立。鄂城为大冶专区治所。公元1950年,组建鄂南文工团、县文艺工作团。鄂城鑫亚京剧团成立。公元1952年,撤销大冶专区,鄂城县属黄冈专区。
岳州:亦称巴陵郡、岳阳郡,今湖南岳阳。古称“通衢”,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巴陵地区休养生息。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为境内建城之始。秦朝统一六国,岳阳市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时属长沙国下隽县,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三国公立之时,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县。汉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时期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为岳州。宋朝恭宗赵显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岳州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开辟岳州为通商口岸。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1964年10月,设立岳阳专署。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建制,属岳阳地区管辖。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1986年2月实行市管县。
平坝县:平坝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于安顺市,自古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中之夜郎邑,秦朝时期即开始修建通马车的“五尺道”,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称为东溪,元朝时期称卢唐三寨。明洪武年间正式定名为“平坝”,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地扼要冲,为滇黔必经之地,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
鄂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江夏堂、鄂城堂。
岳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巴陵堂、岳阳堂。
平坝堂:以望立堂,亦称黔腹堂、滇喉堂、夜郎堂。
一、猫māo
现行罕见姓氏。今四川之成都有分布。《姓氏考略》亦载。其注引《太平寰宇记》云:“巴陵郡四姓有猫氏。”又据《通雅》云:“湖广、江鄂、岳三州人尚有猫姓。”
二、猫(貓)miáo
罕见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据《太平寰宇记》云:“巴陵郡四姓有猫氏。”貓(猫),《中华大字典》有māo、miáo二音;《汉语大字典》音māo,其注引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补阙)《江南西道·岳州》云:“巴陵郡四姓:麋、熊、相、貓。”
三、猫(貓)
猫姓分布:云南东川、四川成都、台湾南投、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猫姓起源:巴陵郡四姓:麋、熊、相、猫(猫),见《太平寰宇记(补阙)》。又,湖广江鄂岳三州人尚有猫姓,见《通雅》。
变化:亦作〔猫〕。
一、猫māo
现行罕见姓氏。今四川之成都有分布。《姓氏考略》亦载。其注引《太平寰宇记》云:“巴陵郡四姓有猫氏。”又据《通雅》云:“湖广、江鄂、岳三州人尚有猫姓。”
二、猫(貓)miáo
罕见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据《太平寰宇记》云:“巴陵郡四姓有猫氏。”貓(猫),《中华大字典》有māo、miáo二音;《汉语大字典》音māo,其注引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补阙)《江南西道·岳州》云:“巴陵郡四姓:麋、熊、相、貓。”
三、猫(貓)
猫姓分布:云南东川、四川成都、台湾南投、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猫姓起源:巴陵郡四姓:麋、熊、相、猫(猫),见《太平寰宇记(补阙)》。又,湖广江鄂岳三州人尚有猫姓,见《通雅》。
变化:亦作〔猫〕。
鄂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公元前3000年前后,鄂州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华容和尚山村落遗址具屈家岭文化特征。蒲团吴家大湾村落遗址具龙山文化特征。新庙罗家嘴、西山团鱼山、葛店坟山地、华容螺丝眼、庙岭大山、太和金盆垴、长岭鸡鸣祠等地亦发现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及文化遗存。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期为“樊国”,夏王朝时期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为图霸业朔江而上,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在此称帝建都。东吴立国六十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四十五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西晋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武昌郡属江州。南朝宋孝建元年(甲午,公元454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设夏口。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壬子,公元532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设武昌。南朝陈永定元年(丁丑,公元557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三县。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鄂、西陵二县归武昌县,置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晋王杨广于白雉山炼铜铸钱,开鄂邑铸铜币之端。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隋大业九年(癸酉,公元613年),废城塘县仍并入武昌县。唐末至五代(公元900~960年),武昌陶瓷工艺发达,今梁子岛有瓦窑澥遗址。宋宋嘉定十四年(甲申,公元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次年改名寿昌军,为江西路治所。宋景炎二年(己卯,公元1277年),寿昌军升为散府,仍领武昌县。元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废散府,武昌县属武昌路。元至正五年(乙酉,公元1345年),蒙古人铁山任武昌监邑,于江中龙蟠矶建寺,后名观音阁。元至正十二年(壬辰,公元1352年),陈友谅占领武昌,县治一度迁保安。明万历元年(癸酉,公元1573年),始建武昌石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与清军战于武昌。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武昌县改名寿昌县,属武汉黄德道。熊晋槐创办小轮公司,首辟汉口至葛店航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寿昌县改名鄂城县,属鄂东道。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挺进鄂南。张体学指挥月山战斗,歼灭顽匪马钦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欢庆胜利。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渡江,鄂城解放。6月,鄂城县人民政府、中共鄂城县委员会成立。鄂城为大冶专区治所。公元1950年,组建鄂南文工团、县文艺工作团。鄂城鑫亚京剧团成立。公元1952年,撤销大冶专区,鄂城县属黄冈专区。
岳州:亦称巴陵郡、岳阳郡,今湖南岳阳。古称“通衢”,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巴陵地区休养生息。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为境内建城之始。秦朝统一六国,岳阳市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时属长沙国下隽县,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三国公立之时,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县。汉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时期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为岳州。宋朝恭宗赵显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岳州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开辟岳州为通商口岸。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1964年10月,设立岳阳专署。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建制,属岳阳地区管辖。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1986年2月实行市管县。
平坝县:平坝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于安顺市,自古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中之夜郎邑,秦朝时期即开始修建通马车的“五尺道”,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称为东溪,元朝时期称卢唐三寨。明洪武年间正式定名为“平坝”,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地扼要冲,为滇黔必经之地,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
鄂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江夏堂、鄂城堂。
岳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巴陵堂、岳阳堂。
平坝堂:以望立堂,亦称黔腹堂、滇喉堂、夜郎堂。
一、猫māo
现行罕见姓氏。今四川之成都有分布。《姓氏考略》亦载。其注引《太平寰宇记》云:“巴陵郡四姓有猫氏。”又据《通雅》云:“湖广、江鄂、岳三州人尚有猫姓。”
二、猫(貓)miáo
罕见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据《太平寰宇记》云:“巴陵郡四姓有猫氏。”貓(猫),《中华大字典》有māo、miáo二音;《汉语大字典》音māo,其注引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补阙)《江南西道·岳州》云:“巴陵郡四姓:麋、熊、相、貓。”
三、猫(貓)
猫姓分布:云南东川、四川成都、台湾南投、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猫姓起源:巴陵郡四姓:麋、熊、相、猫(猫),见《太平寰宇记(补阙)》。又,湖广江鄂岳三州人尚有猫姓,见《通雅》。
变化:亦作〔猫〕。
其他姓氏
[ 猫 ]的同部首字 - [ 犭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