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mǎ ]

读音:mǎ

拼音:ma

简繁:馬

五笔:CNNG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CNNG

笔画:3画

吉凶:吉

仓颉:NVSM

结构:独体

郑码:XA

四角:77127

区位:3477

统一码:9A6C

异体字:馬,?,?,?,?

英汉互译:horse,surname,KangXi radical 187

笔顺:横折、竖折折钩、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32018年132014年13
2013年132007年132006年14
1995年181987年191982年18
明朝22元朝19宋朝25
北宋52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起源

马姓主要源自:嬴姓、他姓。

马姓起源演变

1、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的紫山。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官位。

(1)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在典籍《周礼·夏官·马质》中记载:“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把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来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世代代相传至今,也是历史久远古老的姓氏之一。

(2)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巫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马,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古代,巫、医同义,因此称巫马。在典籍《周礼·地官·巫马》中记载:“巫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就相当于今天的兽医。在巫马的后裔子孙中,把先祖官职称谓拿来作为为姓氏者,称巫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巫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廋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廋人,全称位马廋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后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大国中亦设有该官职,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士、官吏们如何骑驭马匹,后位各诸侯国中军队中普遍拥有的官称。在典籍《周礼·地官·廋人》中记载:“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 在马廋人的后裔子孙中,还有用先祖官职称谓来为姓氏者,称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置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司马,谓总武事也。” 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于改姓。

(1)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从西亚来到东乡龙山(现甘肃省东乡县坪庄乡哈木则岭村)定居,并在周围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在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龙家山周围先后有八坊(亦有人称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逐渐融入东乡族之中,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东乡县贾家村 贾姓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改掉了原来的姓氏而改姓马,时至今日,贾家村已无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了。

(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 “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

4、源于少数民族。

(1)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皇帝赐姓,回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

(2)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在中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当今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5、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总人口1.06%,排名第17位。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马姓人口由78万激增到近1250万,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来计算,人口增长了13倍。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马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2.7%)、河北(11%)、山西(8.9%)、江苏(8.8%)四省,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41.4%;其次分布于四川(6.8%)、安徽(5.9%)、辽宁(5.8%)、陕西(5.7%)、黑龙江(4.8%)、山东(4.8%),六省的马姓又集中了33.8%。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6%。黄河流域以及东北三省,约占国土面积的23.8%,马姓人口有749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59.4%。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省份、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是马姓人口较多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7.8%,马姓有414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33%。其他地区是马姓分布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8.4%,马姓有97万,约占马姓总人口的7.7%。

马姓主要郡望有:扶风郡、京兆郡、临安郡、西河郡、广陵郡、华阴郡、正平郡。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敦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

一、(馬)mǎ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壮、黎、羌、苗、藏、彝、土、保安、撒拉、东乡、布依、阿昌、普米、哈尼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马服氏,赢姓,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因以为氏。或去‘服’为‘马’。秦灭赵,奢孙兴徙咸阳。”

2、《续通志·氏族略》注云:“金马庆祥先世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氏。”

3、又注:“五代司马球仕吴越,以御史中丞为昆山镇遏使,因家焉。子孙隐居不仕,称马氏。”

4、又注:“金永古特部人特穆尔悦格仕金为马步军指挥,以官名有‘马’,因以马为氏。”此以官为氏。

5、又注:“明赐元人姓名:多尔济曰马惟良;丕勒玛帕曰马克啧。”

6、或为马矢氏所改,汉代马宫“本姓马矢,至宫以仕学显,改称马氏。”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7、清代高丽族亦有马氏,世居瓜克山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8、清代满族之马佳氏、费莫氏或改为单姓“马”。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9、壮族之马姓,出自养马人,以技业为姓。

10、阿昌族之马姓,乃“喇米杨”之意译,阿昌语“喇米杨”意即“马”。

11、普米族之马姓,出自“巴落瓦支”氏。

12、藏族之马姓,由“马协”省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甘肃之天祝一带有分布。如马·兴卡措;马·登林扎西。

13、回族之马姓,“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穆谐音”,明代多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清人亦仿之,“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之马姓,世多取“穆罕默德”之首音谐“马”,而为姓。

14、土族之马姓,则来自马锡江-孔,意为有一百匹马的人,后取“马锡江”之首音谐以“马”而为单姓,或谐以“麻”而为姓。注(9)——(14)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马武,刘秀部将;元代有马致远,元曲大家;清代有马建忠,丹德人,外交官。

二、(馬)

马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姓之一。尤以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八省马姓约占全国汉族马姓人口66%。

马姓起源:

1、系自嬴姓。伯益之后。战国时赵王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有功封马服君,子孙以马服为氏,后改为单姓马氏。

3、东汉大司徒马宫,本马矢氏,后改为马氏。

4、五代时司马球之后,改司马氏为马氏。

5、金时女真人之汪古氏(亦作黄掴、雍古),汉姓为马。又,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费莫氏、马佳氏等均有改姓马者。今满族姓。

6、金时河南开封判官马庆详,原名习礼吉恩,其先为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遂以马为姓。

7、其先为金之马步指挥使,以官名为氏。又,元时蒙古合鲁氏有改姓马者。又,明时赐元人多尔济、丕勒玛帕玛,均姓马。今蒙古族姓。

8、西夏人姓。

9、清高丽人姓。世居瓜克山。今朝鲜族姓。

10、清时丽江府古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为马姓,系藏族。

11、彝族姓。又,彝族尼木氏汉姓为马。

12、拉祜族黑苦聪人比地氏,汉姓为马。

13、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为马。

14、土族马希江氏,汉姓为马。

15、独龙族姓马库氏,汉姓为马。

16、回、黎、苗、布依、哈尼

马姓名人:

马宫,西汉时东海戚人,累官大司徒,封扶德侯。

郡望:扶风。

历史名人

马姓古代名人

马寅初浙江嵊县人汉族,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历任几大名校校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马建忠清末,江苏丹徒县人清末语言学家,曾赴国外留学,精通多国语言,著有《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马叙伦浙江省余杭人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后参加革命,历任人大常委,政协、民盟副主席,民促主席等。

马君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诗人。原名道凝改名和,号君武。桂林人。幼苦学,及长入广西体用学堂。

马援东汉(前14—49),名将,汉族,字文渊。建武17年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后在进击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

马融东汉,右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

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超三国,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末凉州(今甘肃武威)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马岱三国,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生卒不详。三国时期蜀汉武将,蜀汉名将马超的从弟。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马周大唐,贞观朝宰相,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人。

马化龙清朝,回族穆斯林人事变主要领导人。

马依泽宋朝(921~1005),号渔叟,西域鲁穆国人,是一位通天文精历算的伊斯兰星历学家。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应诏入华。入华以后,即协助王处纳在962年至963年间编制《应天历》,后封爵世袭司天监。

马钰宋代,进士。传说,大定年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真人。

马远南宋,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附近)人,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与夏圭、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与夏圭并称“马夏”。

马琬元末明初,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画家,曾官至抚州巡府。擅画山水,兼工书法,能诗。

马注明末清初,云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回族,对佛学和伊斯兰教义颇有研究,著有《臣权》、《樗樵》、《清真指南》。

马欢明朝,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参加郑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译,著有《瀛涯胜览》。

马荃清朝,女画家,字江香,江苏省常熟人,马逸妹,龚克和妻。

马皇后明朝,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后。

马致远元朝,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愉明朝(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明朝官吏,山东省临朐县朱位村人。

马世龙明末(1594~1634),将领。字苍渊。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人。

马腾三国,军阀之一,亦是马超、马铁、马休之父

马谡三国,蜀汉将领,因失守街亭被诸葛亮所杀

马钧三国,曹魏发明家,曾发明水车、指南车,有「天下之明巧」称号

马三宝唐初,名将。

马元贽唐朝,中叶宦官

马道一唐朝,禪宗高僧,即道一。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后人尊称“江西马祖”,又称“马祖”

马殷五代,建立楚国

马大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武官官员,官累“福建水师提督”

马姓近代名人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马相伯教育学家,爱国老人,天主教徒,复旦大学创始人。

马元章伊斯兰教哲赫林耶第七辈沙沟门宦教主。

郡望

马姓主要郡望有:扶风郡、京兆郡、临安郡、西河郡、广陵郡、华阴郡、正平郡。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敦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

一、(馬)mǎ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壮、黎、羌、苗、藏、彝、土、保安、撒拉、东乡、布依、阿昌、普米、哈尼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马服氏,赢姓,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因以为氏。或去‘服’为‘马’。秦灭赵,奢孙兴徙咸阳。”

2、《续通志·氏族略》注云:“金马庆祥先世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氏。”

3、又注:“五代司马球仕吴越,以御史中丞为昆山镇遏使,因家焉。子孙隐居不仕,称马氏。”

4、又注:“金永古特部人特穆尔悦格仕金为马步军指挥,以官名有‘马’,因以马为氏。”此以官为氏。

5、又注:“明赐元人姓名:多尔济曰马惟良;丕勒玛帕曰马克啧。”

6、或为马矢氏所改,汉代马宫“本姓马矢,至宫以仕学显,改称马氏。”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7、清代高丽族亦有马氏,世居瓜克山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8、清代满族之马佳氏、费莫氏或改为单姓“马”。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9、壮族之马姓,出自养马人,以技业为姓。

10、阿昌族之马姓,乃“喇米杨”之意译,阿昌语“喇米杨”意即“马”。

11、普米族之马姓,出自“巴落瓦支”氏。

12、藏族之马姓,由“马协”省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甘肃之天祝一带有分布。如马·兴卡措;马·登林扎西。

13、回族之马姓,“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穆谐音”,明代多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清人亦仿之,“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之马姓,世多取“穆罕默德”之首音谐“马”,而为姓。

14、土族之马姓,则来自马锡江-孔,意为有一百匹马的人,后取“马锡江”之首音谐以“马”而为单姓,或谐以“麻”而为姓。注(9)——(14)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马武,刘秀部将;元代有马致远,元曲大家;清代有马建忠,丹德人,外交官。

二、(馬)

马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姓之一。尤以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八省马姓约占全国汉族马姓人口66%。

马姓起源:

1、系自嬴姓。伯益之后。战国时赵王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有功封马服君,子孙以马服为氏,后改为单姓马氏。

3、东汉大司徒马宫,本马矢氏,后改为马氏。

4、五代时司马球之后,改司马氏为马氏。

5、金时女真人之汪古氏(亦作黄掴、雍古),汉姓为马。又,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费莫氏、马佳氏等均有改姓马者。今满族姓。

6、金时河南开封判官马庆详,原名习礼吉恩,其先为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遂以马为姓。

7、其先为金之马步指挥使,以官名为氏。又,元时蒙古合鲁氏有改姓马者。又,明时赐元人多尔济、丕勒玛帕玛,均姓马。今蒙古族姓。

8、西夏人姓。

9、清高丽人姓。世居瓜克山。今朝鲜族姓。

10、清时丽江府古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为马姓,系藏族。

11、彝族姓。又,彝族尼木氏汉姓为马。

12、拉祜族黑苦聪人比地氏,汉姓为马。

13、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为马。

14、土族马希江氏,汉姓为马。

15、独龙族姓马库氏,汉姓为马。

16、回、黎、苗、布依、哈尼

马姓名人:

马宫,西汉时东海戚人,累官大司徒,封扶德侯。

郡望:扶风。

姓氏源流

一、(馬)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壮、黎、羌、苗、藏、彝、土、保安、撒拉、东乡、布依、阿昌、普米、哈尼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马服氏,赢姓,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因以为氏。或去‘服’为‘马’。秦灭赵,奢孙兴徙咸阳。”

2、《续通志·氏族略》注云:“金马庆祥先世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氏。”

3、又注:“五代司马球仕吴越,以御史中丞为昆山镇遏使,因家焉。子孙隐居不仕,称马氏。”

4、又注:“金永古特部人特穆尔悦格仕金为马步军指挥,以官名有‘马’,因以马为氏。”此以官为氏。

5、又注:“明赐元人姓名:多尔济曰马惟良;丕勒玛帕曰马克啧。”

6、或为马矢氏所改,汉代马宫“本姓马矢,至宫以仕学显,改称马氏。”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7、清代高丽族亦有马氏,世居瓜克山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8、清代满族之马佳氏、费莫氏或改为单姓“马”。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9、壮族之马姓,出自养马人,以技业为姓。

10、阿昌族之马姓,乃“喇米杨”之意译,阿昌语“喇米杨”意即“马”。

11、普米族之马姓,出自“巴落瓦支”氏。

12、藏族之马姓,由“马协”省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甘肃之天祝一带有分布。如马·兴卡措;马·登林扎西。

13、回族之马姓,“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穆谐音”,明代多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清人亦仿之,“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之马姓,世多取“穆罕默德”之首音谐“马”,而为姓。

14、土族之马姓,则来自马锡江-孔,意为有一百匹马的人,后取“马锡江”之首音谐以“马”而为单姓,或谐以“麻”而为姓。注(9)——(14)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马武,刘秀部将;元代有马致远,元曲大家;清代有马建忠,丹德人,外交官。

二、(馬)

马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姓之一。尤以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八省马姓约占全国汉族马姓人口66%。

马姓起源:

1、系自嬴姓。伯益之后。战国时赵王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有功封马服君,子孙以马服为氏,后改为单姓马氏。

3、东汉大司徒马宫,本马矢氏,后改为马氏。

4、五代时司马球之后,改司马氏为马氏。

5、金时女真人之汪古氏(亦作黄掴、雍古),汉姓为马。又,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费莫氏、马佳氏等均有改姓马者。今满族姓。

6、金时河南开封判官马庆详,原名习礼吉恩,其先为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遂以马为姓。

7、其先为金之马步指挥使,以官名为氏。又,元时蒙古合鲁氏有改姓马者。又,明时赐元人多尔济、丕勒玛帕玛,均姓马。今蒙古族姓。

8、西夏人姓。

9、清高丽人姓。世居瓜克山。今朝鲜族姓。

10、清时丽江府古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为马姓,系藏族。

11、彝族姓。又,彝族尼木氏汉姓为马。

12、拉祜族黑苦聪人比地氏,汉姓为马。

13、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为马。

14、土族马希江氏,汉姓为马。

15、独龙族姓马库氏,汉姓为马。

16、回、黎、苗、布依、哈尼

马姓名人:

马宫,西汉时东海戚人,累官大司徒,封扶德侯。

郡望:扶风。

堂号

马姓主要郡望有:扶风郡、京兆郡、临安郡、西河郡、广陵郡、华阴郡、正平郡。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敦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

一、(馬)mǎ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壮、黎、羌、苗、藏、彝、土、保安、撒拉、东乡、布依、阿昌、普米、哈尼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马服氏,赢姓,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因以为氏。或去‘服’为‘马’。秦灭赵,奢孙兴徙咸阳。”

2、《续通志·氏族略》注云:“金马庆祥先世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氏。”

3、又注:“五代司马球仕吴越,以御史中丞为昆山镇遏使,因家焉。子孙隐居不仕,称马氏。”

4、又注:“金永古特部人特穆尔悦格仕金为马步军指挥,以官名有‘马’,因以马为氏。”此以官为氏。

5、又注:“明赐元人姓名:多尔济曰马惟良;丕勒玛帕曰马克啧。”

6、或为马矢氏所改,汉代马宫“本姓马矢,至宫以仕学显,改称马氏。”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7、清代高丽族亦有马氏,世居瓜克山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8、清代满族之马佳氏、费莫氏或改为单姓“马”。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9、壮族之马姓,出自养马人,以技业为姓。

10、阿昌族之马姓,乃“喇米杨”之意译,阿昌语“喇米杨”意即“马”。

11、普米族之马姓,出自“巴落瓦支”氏。

12、藏族之马姓,由“马协”省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甘肃之天祝一带有分布。如马·兴卡措;马·登林扎西。

13、回族之马姓,“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穆谐音”,明代多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清人亦仿之,“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之马姓,世多取“穆罕默德”之首音谐“马”,而为姓。

14、土族之马姓,则来自马锡江-孔,意为有一百匹马的人,后取“马锡江”之首音谐以“马”而为单姓,或谐以“麻”而为姓。注(9)——(14)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马武,刘秀部将;元代有马致远,元曲大家;清代有马建忠,丹德人,外交官。

二、(馬)

马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姓之一。尤以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八省马姓约占全国汉族马姓人口66%。

马姓起源:

1、系自嬴姓。伯益之后。战国时赵王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有功封马服君,子孙以马服为氏,后改为单姓马氏。

3、东汉大司徒马宫,本马矢氏,后改为马氏。

4、五代时司马球之后,改司马氏为马氏。

5、金时女真人之汪古氏(亦作黄掴、雍古),汉姓为马。又,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费莫氏、马佳氏等均有改姓马者。今满族姓。

6、金时河南开封判官马庆详,原名习礼吉恩,其先为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遂以马为姓。

7、其先为金之马步指挥使,以官名为氏。又,元时蒙古合鲁氏有改姓马者。又,明时赐元人多尔济、丕勒玛帕玛,均姓马。今蒙古族姓。

8、西夏人姓。

9、清高丽人姓。世居瓜克山。今朝鲜族姓。

10、清时丽江府古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为马姓,系藏族。

11、彝族姓。又,彝族尼木氏汉姓为马。

12、拉祜族黑苦聪人比地氏,汉姓为马。

13、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为马。

14、土族马希江氏,汉姓为马。

15、独龙族姓马库氏,汉姓为马。

16、回、黎、苗、布依、哈尼

马姓名人:

马宫,西汉时东海戚人,累官大司徒,封扶德侯。

郡望: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