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jiǎn ]

读音:jiǎn

拼音:jian

简繁:蹇

五笔:PFJH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PFJH

笔画:17画

吉凶:暂无

仓颉:JTCO

结构:上下

郑码:WDOJ

四角:30801

区位:6931

统一码:8E47

异体字:?,䮿

英汉互译:lame,crippled,unlucky

笔顺:点、点、横撇/横钩、横、横、竖、竖、横、撇、捺、竖、横折、横、竖、横、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5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329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起源

蹇姓主要源自:风姓、子姓、姬姓。

蹇姓起源一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修,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下

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离骚》中由记载:“解佩飨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蹇修,伏羲之臣也。伏羲氏与其妹妹女娲对人类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合理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就是那个时代智者的贤识。由此,诞生了为男女之间传语联系、促成婚姻的人物,即媒人。而伏羲氏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说明蹇修是个很会做媒的人,故而后世的人们皆称媒人为“蹇修”。例如,在蒲松龄编著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中就有:“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即指蹇修的功德作用。

在蹇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大多操持媒业,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为得姓始祖。

蹇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通“謇”,又与“褰”通。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名士,与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过百里奚。后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向秦穆王推荐了蹇叔,蹇叔后来在秦国成为一代名相。他和百里奚一起,辅佐秦穆公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秦国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春秋霸业。

蹇叔的子孙后代以先祖为荣,以其名字为姓氏,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蹇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蹇重,属于以先租名字为氏。史籍《风俗通义》中记载:战国时期魏国有蹇重。“三家分晋”后的魏国,曾一度非常强大,其时蹇重为魏国君主魏文侯魏斯执政时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谋臣,姬姓,与著名的赵简子为同时代之人。

在典籍《刘向说苑·尊贤》中记载了蹇重对君臣关系以及所谓“忠臣”的看法:“魏文侯觞大夫于曲阳,饮酣,文侯喟然叹曰:‘吾独无豫让以为臣。’蹇重举酒进曰:‘臣请浮君。’文侯曰:‘何以?’对曰:‘臣闻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饮之,嚼而不让,曰:‘无管仲鲍叔以为臣,故有豫让之功也。’”蹇重的意见,打消了魏文侯的许多顾虑,推动了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的进程,功秉一时。

在蹇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蹇修、蹇叔、蹇重。

蹇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位,以襄阳为郡望。蹇氏族人早期居住于陕西一带,后逐渐向南、向东扩展。汉、唐之际,蹇氏族人在湖北襄樊一带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阳郡为郡望。唐、宋以后,蹇氏族人分布渐广。如今湖北、湖南、四川、安徽、云南、陕西、重庆、贵州、山东、福建、台湾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分布。

蹇氏,发祥地为中原今河南省淮阳县(古称宛丘)一带,后在河南至陕西往返迁移,在中原一带居住。春秋时期,蹇叔在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出生,成年后移居山西太原,结识了百里奚,与之交好。后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向秦穆公推荐蹇叔为官,蹇叔才又从太原(宋国)迁居秦国为官,部分族人跟着定居陕西凤翔一带。蹇叔去逝后,后代又逐渐由陕西、山西向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安徽等黄河中下游往返迁移,在汉唐之际在湖北襄樊一带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阳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又迁居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分布渐广。如今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安徽、云南、陕西、贵州、山东、江西、广西、吉林、福建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居住。目前蹇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蹇叔去逝后,部分蹇氏族人经陕西凤翔迁至山西太原,三家分晋后迁至今山西霍县西,后迁至睢阳,成为睢阳八大家之一。西汉时,随刘邦军队迁至陕西咸阳,东汉时迁至河南洛阳,汉未迁至四川成都。从晋朝统一中国后,到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蹇氏族人都处于隐居时代,沉沦三百余年,在隋朝后期才又活跃起来,离开成都迁至山西太原府。唐初,随李世民军队迁至陕西长安,盛唐未随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难成都,部分族人定居汉中,“安史之乱”平息后又回到长安。唐未黄巢起义攻占长安,公元880年,先祖蹇道原作为唐朝大臣随唐僖宗避乱,举家迁到了成都,黄巢被朝廷官军剿灭后,蹇氏后人分析唐朝即将衰败,就没有再随僖宗回到长安,而是隐居在成都附近的双流县。整个五代十国期间,蹇氏后人在四川沉沦一百五十年左右。先祖蹇周辅(公元1021~1096年),四川双流 (今成都双流县境)人,在书院师生的鼓励下,入朝参加科考考取进土,因做官迁离故土,为宋朝做官四十余年。作为宋神宗时期一位较有才干的人物,他“善于讯鞫,钩索微隐,皆用智得情”,办案很有经验。一些“事连掖庭”的重大案件,“它司累月不能决”者,“乃命周辅”。曾因审理李逢案,使“台臣杂治无异辞”,连神宗皇帝也“称其能”。蹇周辅盐法是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为适应北宋政府聚财之需,在禅宗皇帝支持下,由蹇周辅亲自主持,对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区盐法中的落后环节进行的一次变革,是元丰时期政府理财的重要一环。蹇周辅辞官后隐居江西庐山。其子蹇序辰,字授之,登第后数年,以泗州推官主管广西常平。1127年北宋灭亡后,蹇氏族人向江西中部迁移至吉安。1279年南宋灭亡后,蒙古人大势侵入,汉民遭遇突袭,蹇氏族人开始离开故土,部分族人向巴蜀西部迁移,部分则继续留在江西吉安,但向山区密林深处迁移(江西省中西部,赣江中游罗霄山脉中段,扼湖南、江西两省咽喉通道,地势极为险要),躲避兵荒,继续沉沦。先祖蹇义(1363-1435),原名蹇镕,字宜之,巴县(今属四川)人,元至正23年(公元1363年)生于今重庆市江北区(当时称龙潭大山凤居沱)一个贫困的农民之家。当宋朝建立,中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先祖蹇义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即大明朝建朝近二十年竞争空前的首届殿试中金榜题名,明太祖朱元璋赞扬他“孝义有佳”、为大明最有学识和思想的文化新人,赐手书为其改名为“义”,并当即授中书舍人,调至身边“朝夕左右”,做文胆代笔,从此跻身于国家的权力核心和最高决策层,且任朝廷高官整整50年,历任大夫、少师、太保兼吏部尚书(天官),历仕五朝六帝,为(明太祖至明英宗)六朝皇帝依仗之重臣。在明未清初(1656年),根据清朝廷颁布的诰令,久居江西吉安的蹇氏族人大部分开始向蛮荒之地的四川、贵州迁移定居。部分蹇氏族人离开重庆四川之后,由于与之前迁移的家族失去联系,继续南迁至贵州毕节、云南镇雄县、巧家县、绥江县、文山市、曲靖师宗县等地。蹇姓望居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以及江苏省宜兴市。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襄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荆襄堂、襄州堂。

一、ji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甘肃之徽县,湖北之武昌,云南之陇川、马关,四川之通江、合江、南江等地有分布。汉、水、白、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太昊臣蹇修之后,有蹇氏、寋氏。”

2、又云:“诸姓氏书均以为秦蹇叔之后。”郑樵认为此当“以名为氏”,“秦有蹇叔。或云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望出襄阳。”宋代有蹇序辰;明代有蹇义。

二、

蹇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蹇姓起源:

1、太昊(即伏羲)臣蹇修之后有蹇氏、寋氏。

2、春秋时秦大夫蹇叔之后。

蹇姓名人:

蹇珉,春秋时秦大夫。

郡望:山阳。

历史名人

蹇姓古代名人

蹇叔春秋,秦国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省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据《公羊传》记述过蹇叔就所谓“哭师”而作的申辩:“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谷梁传》、《吕氏春秋》、《史记》也专写了这事:“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史记·秦本纪》)一句话,蹇叔他们不承认这种“哭之”是“哭师”,因为这是“沮哭”国家军队的严重问题。他们的话是可信的:贤人不撒谎,忠臣不沮军,更何况确有哭的对象在场,哭的原因也可以理解。

蹇硕东汉(?-189年),宦官。据《后汉书》记载,中平五年,蹇硕为上军校尉,灵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对其特别信任,并以其为元帅,以监督司隶校尉以下。蹇硕虽然握有兵权,但对何进非常畏忌,曾和宦官们一起说服灵帝派遣何进西击边章、韩遂。中平六年,灵帝在病重时将刘协托给蹇硕。灵帝去世后,蹇硕想先杀何进再立刘协为帝,但失败。刘辩继承帝位后,何进命袁绍入宫捕杀蹇硕,混乱中蹇硕被中常侍郭胜所杀,其士兵亦被何进所领。

蹇义明朝,大臣。字宜之,初名瑢,巴县(今属四川省)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因奏事称旨,太祖又喜其诚笃,为之更名义。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继大统,蹇义官迁左侍郎,不久,进尚书。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狩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其时,因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与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因得帝宠信,数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十九年,蹇义分巡应天诸府,访军民疾苦,黜免扰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条陈数十事奏行。翌年,成祖听信谗言,怪罪太子,蹇义受牵连入狱,次年获释。仁宗即位后,以其为国朝元老,兼有监国功劳,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赞修筑献陵宜俭。宣宗即位后,以其年事已高,命朝夕侍于左右从备顾问。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蹇义为人朴实,待人以诚。久任吏部尚书,历事五朝,对明初政治曾起过重要作用。其为政致力于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蹇贤明朝(1374——1450),字希坚,明重庆府巴邑大宁人氏。累官至荣禄大夫、少师兼吏部尚书、特进光禄大夫,赠太师,谥忠定,明代巴邑蹇义之侄亲。宗祖祠重庆江北之凤居沱。湖南安乡,湖北利川蹇氏之始祖。

蹇达明朝(1542年-1608年),巴县人。政治人物,官至右都御史兼兵部尚书。

蹇姓近代名人

蹇先超(1919-1935),湖南省慈利县城关镇人。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住县城东街。排行老五(父亲蹇承晏),即为蹇先为烈士、蹇先任副秘书长、蹇先佛副部长(同见下)的小弟。1934年12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主力部队攻占湖南省慈利县城后,17岁的蹇先佛(见下)和14岁的蹇先超在兄(蹇先为)姐(蹇先任)有影响和父母的支持下,为了北上抗日,姐弟二人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由于蹇家姐弟的自觉带头,这次县城周围有200多名农民加入了红军队伍。姐弟俩慈爱的妈妈舍不得剩下的一双儿女离开自己,就跟随他们一道,好让这一双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孩子,在生活上能继续得到她的照顾。一直到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在国民党军130多个团的“围剿”中进行战略转移前,她才被迫离开又伴随了10个月的儿女去追寻避难的老伴蹇承晏。红军从甘孜出发后,经过约500百多里的跋涉,进入了茫茫无垠的草地。一路上红军得不到给养补充,断了粮以后,人们只得挖野菜、草根、煮牛羊皮,最后连牛羊皮和野菜都没有了。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死了,有的坐下去就再也没能起来。蹇先超虽然未成年,却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凭着稚嫩的身躯和坚强的革命意志,顽强地走在红军长征的行列里,不怕强大敌人的追击,更能忍受饥寒交迫的苦难,有一股成年人的英雄气概。拖着沉重的脚步,忍着饥饿的煎熬,非常吃力地行走在艰险的草地上。直到气衰力尽再也走不动,衰竭得连一丝力气都没有了,只好原地坐了下来,谁知他这一坐下就再也没有起来,牺牲时还不满16周岁。是一个可敬可爱默默无闻的红军英雄。

蹇先为(1911-1932),湖南省慈利县城关镇人。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排行老三,为蹇先任(见下)的大弟。1925年高小毕业后,考入长沙兑泽中学。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7年春,被党组织选送到湖南省工人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5月“马日事变”后,担任过中共湖南省委秘密交通员。不久返回家乡慈利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底前往石门渫阳,从事组织农民暴动的工作。1928年农历除夕,率领暴动队员袭击本县中乡南圻国民党警察所和区公所,当场处决挨户团头目。后为避敌搜捕离开石门,辗转到达湘鄂边找到贺龙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被任命为警卫营书记官、党支部书记。不久调任共青团鹤峰县委书记。先后在全县组建八个共青团区委,发展共青团员600多名。1930年7月调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士兵委员会主席。随部参加攻克天门、应城、京山、皂市、安陆等战斗。1931年秋被任命为中共湘鄂西特委巡视员。1932年夏随中共鹤峰县委转移途中,在祥台与慈利县保安团遭遇,队伍被打散,遂来到杨树坪附近的曹家沟隐蔽。因叛徒出卖,被敌逮捕后杀害,牺牲时21岁。

郡望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襄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荆襄堂、襄州堂。

一、ji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甘肃之徽县,湖北之武昌,云南之陇川、马关,四川之通江、合江、南江等地有分布。汉、水、白、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太昊臣蹇修之后,有蹇氏、寋氏。”

2、又云:“诸姓氏书均以为秦蹇叔之后。”郑樵认为此当“以名为氏”,“秦有蹇叔。或云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望出襄阳。”宋代有蹇序辰;明代有蹇义。

二、

蹇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蹇姓起源:

1、太昊(即伏羲)臣蹇修之后有蹇氏、寋氏。

2、春秋时秦大夫蹇叔之后。

蹇姓名人:

蹇珉,春秋时秦大夫。

郡望:山阳。

姓氏源流

一、ji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甘肃之徽县,湖北之武昌,云南之陇川、马关,四川之通江、合江、南江等地有分布。汉、水、白、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太昊臣蹇修之后,有蹇氏、寋氏。”

2、又云:“诸姓氏书均以为秦蹇叔之后。”郑樵认为此当“以名为氏”,“秦有蹇叔。或云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望出襄阳。”宋代有蹇序辰;明代有蹇义。

二、

蹇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蹇姓起源:

1、太昊(即伏羲)臣蹇修之后有蹇氏、寋氏。

2、春秋时秦大夫蹇叔之后。

蹇姓名人:

蹇珉,春秋时秦大夫。

郡望:山阳。

堂号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襄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荆襄堂、襄州堂。

一、ji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甘肃之徽县,湖北之武昌,云南之陇川、马关,四川之通江、合江、南江等地有分布。汉、水、白、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太昊臣蹇修之后,有蹇氏、寋氏。”

2、又云:“诸姓氏书均以为秦蹇叔之后。”郑樵认为此当“以名为氏”,“秦有蹇叔。或云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望出襄阳。”宋代有蹇序辰;明代有蹇义。

二、

蹇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蹇姓起源:

1、太昊(即伏羲)臣蹇修之后有蹇氏、寋氏。

2、春秋时秦大夫蹇叔之后。

蹇姓名人:

蹇珉,春秋时秦大夫。

郡望: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