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í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751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及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及姓,有三个来源。一是出自黄帝之后,为周文王姬昌后裔。一是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箴氏诸侯国滑方及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还有一个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及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历史上的名人有著名明朝大臣及宦,著名职业教育家及云华等。今主要发布于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衡水市武邑县、泊头市交河镇、献县、任丘市、邢台市宁晋县、廊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天津市武清区,北京市的海淀区等地。
及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之子箴姓后裔,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在典籍《国语·晋语》中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在黄帝给其子的赐姓中,就有箴姓,所以此支箴姓直接出自黄帝,为箴姓之始。到了商王朝时期,有箴姓诸侯国滑方(今河南滑县)。周成王元~三年之间(约公元前1063~前1061年),商纣王的独生子武庚禄父举兵反周,箴姓滑国就参与其中。辅政上卿之一的周公旦亲自率军征讨,苦战三年,最终平息了叛乱,同时灭了箴姓滑国,并将其故地封予姬姓亲族。此后,姬姓滑国将其都邑由滑西迁于费邑(今山东费县)。
箴姓滑国被灭后,箴姓贵族以及国人四处分散,其中有迁逃至汲水一带者(今河南汲县),指地改箴姓为汲氏,后有人省去“氵”偏旁简称及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及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汲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上古周王朝初期,周公旦平定了武庚、管叔、蔡叔之乱后,便将他们原来监管的殷商遗民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于商丘,立国号“宋”;另一部分则分给周成王姬诵的叔父康叔,封于卫邑(殷商故墟),后建立了卫国,史称卫康叔。卫国君主传至卫宣公,将他自己的儿子安排在汲邑居住(今河南卫辉),史称公子汲。在公子汲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汲氏,其中有人后来在战国末期躲避战祸,遂省去“氵”偏旁简改为及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及氏正宗。
及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汲为得姓始祖。
及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及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春秋时期,及邑为姬姓滑国的一个地名。
到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姬姓滑国为秦国所灭。而滑国距秦国很远,近旁的大国晋国则乘乱于同年占取其故地,改为自己的滑邑,及邑则成为了晋国的边境小镇,被封赐予晋国大夫,其后裔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及氏。
及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乁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乁人,就是及人,“乁”就是“及”最古老的字。及人是两周时期对专职缉拿盗寇逃犯等的捕人,相当于后世宋朝时期的捕快,为司法衙门的主要成员。这在典籍《徐曰》中有明确注释:“及,捕人也。”
在及人、捕人、捕快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及人氏、捕人氏等,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及氏、捕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公子汲(姬汲)。
及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六十一位。以泊头、清河、任丘为郡望。
今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沧州献县、衡水市武邑县(桥头镇北口头村、南口头村一部分及氏族人,以南口头村为主,将近有几百人)、泊头市交河镇、任丘县、邢台市宁晋县、廊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天津市红桥区、武清区,北京市的海淀区,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西丰县,山东省的青岛市,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台湾省等地,均有及氏族人分布,以泊头市交河镇及家八里庄最为集中。
泊头市:1990年人口49.47万。汉族为主,有回、壮、满、苗、朝鲜、白、土家、蒙古等17个少数民族。面积1006.5平方千米。金大定七年(1167)析乐寿置交河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新桥驿,俗称泊关驿,后又设泊头镇。1946年析交河县置泊头市。此后屡有变易。1983年5月交河县并入。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任丘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壬戌,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驻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开始置县。隋朝初期并入高阳郡,在隋朝至唐朝初期曾两度置废,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复置任丘县,以后历代沿用。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戊戌任丘、文安、大城三县合并,1961年恢复原县制。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县级市。
武邑县:武邑县历史悠久。武邑县夏称武罗国。秦属钜鹿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武邑县,前汉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晋称武邑郡,属冀州,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武邑县,属信都郡。自唐至清,武邑县皆属冀州。民国年间,武邑先属直隶省冀州,后改属大名道。1938年建立武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1949年8月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武邑县并入衡水县。1962年3月复置武邑县,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武邑县还属之。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武邑县仍属之,至今。2000年,武邑县辖5个镇、4个乡。
清河堂:以望立堂。
任丘堂:以望立堂。
一、及j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晋城,江西之新余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及氏,箴姓之分(族)。”
2、又云:“晋大夫以采(邑)为氏。”望出清河。五代时后周有及永德,将官;明代有及宦,及河人,正德中甲戌进士(及宦,或作“及官”);又有及万祺。
二、及
及姓分布:台湾、北京、山东等地均有此姓。
及姓起源:及氏系自箴姓,见《路史》。春秋时晋大夫采邑,以邑为氏。
及姓名人:
及宦,明时河北交河人,正德甲戌进士,历官户部侍郎。
郡望:清河。
及姓古代名人
及宦明朝,(生卒年待考),粤人(今福建福州晋安)。著名大臣。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历官至户部侍郎。
泊头市:1990年人口49.47万。汉族为主,有回、壮、满、苗、朝鲜、白、土家、蒙古等17个少数民族。面积1006.5平方千米。金大定七年(1167)析乐寿置交河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新桥驿,俗称泊关驿,后又设泊头镇。1946年析交河县置泊头市。此后屡有变易。1983年5月交河县并入。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任丘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壬戌,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驻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开始置县。隋朝初期并入高阳郡,在隋朝至唐朝初期曾两度置废,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复置任丘县,以后历代沿用。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戊戌任丘、文安、大城三县合并,1961年恢复原县制。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县级市。
武邑县:武邑县历史悠久。武邑县夏称武罗国。秦属钜鹿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武邑县,前汉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晋称武邑郡,属冀州,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武邑县,属信都郡。自唐至清,武邑县皆属冀州。民国年间,武邑先属直隶省冀州,后改属大名道。1938年建立武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1949年8月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武邑县并入衡水县。1962年3月复置武邑县,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武邑县还属之。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武邑县仍属之,至今。2000年,武邑县辖5个镇、4个乡。
清河堂:以望立堂。
任丘堂:以望立堂。
一、及j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晋城,江西之新余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及氏,箴姓之分(族)。”
2、又云:“晋大夫以采(邑)为氏。”望出清河。五代时后周有及永德,将官;明代有及宦,及河人,正德中甲戌进士(及宦,或作“及官”);又有及万祺。
二、及
及姓分布:台湾、北京、山东等地均有此姓。
及姓起源:及氏系自箴姓,见《路史》。春秋时晋大夫采邑,以邑为氏。
及姓名人:
及宦,明时河北交河人,正德甲戌进士,历官户部侍郎。
郡望:清河。
一、及j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晋城,江西之新余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及氏,箴姓之分(族)。”
2、又云:“晋大夫以采(邑)为氏。”望出清河。五代时后周有及永德,将官;明代有及宦,及河人,正德中甲戌进士(及宦,或作“及官”);又有及万祺。
二、及
及姓分布:台湾、北京、山东等地均有此姓。
及姓起源:及氏系自箴姓,见《路史》。春秋时晋大夫采邑,以邑为氏。
及姓名人:
及宦,明时河北交河人,正德甲戌进士,历官户部侍郎。
郡望:清河。
泊头市:1990年人口49.47万。汉族为主,有回、壮、满、苗、朝鲜、白、土家、蒙古等17个少数民族。面积1006.5平方千米。金大定七年(1167)析乐寿置交河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新桥驿,俗称泊关驿,后又设泊头镇。1946年析交河县置泊头市。此后屡有变易。1983年5月交河县并入。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任丘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壬戌,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驻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开始置县。隋朝初期并入高阳郡,在隋朝至唐朝初期曾两度置废,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复置任丘县,以后历代沿用。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戊戌任丘、文安、大城三县合并,1961年恢复原县制。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县级市。
武邑县:武邑县历史悠久。武邑县夏称武罗国。秦属钜鹿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武邑县,前汉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晋称武邑郡,属冀州,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武邑县,属信都郡。自唐至清,武邑县皆属冀州。民国年间,武邑先属直隶省冀州,后改属大名道。1938年建立武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1949年8月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武邑县并入衡水县。1962年3月复置武邑县,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武邑县还属之。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武邑县仍属之,至今。2000年,武邑县辖5个镇、4个乡。
清河堂:以望立堂。
任丘堂:以望立堂。
一、及j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晋城,江西之新余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及氏,箴姓之分(族)。”
2、又云:“晋大夫以采(邑)为氏。”望出清河。五代时后周有及永德,将官;明代有及宦,及河人,正德中甲戌进士(及宦,或作“及官”);又有及万祺。
二、及
及姓分布:台湾、北京、山东等地均有此姓。
及姓起源:及氏系自箴姓,见《路史》。春秋时晋大夫采邑,以邑为氏。
及姓名人:
及宦,明时河北交河人,正德甲戌进士,历官户部侍郎。
郡望:清河。
其他姓氏
[ 及 ]字的同音字 - [ ji ]
[ 及 ]的同部首字 - [ 丿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