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huán ]

读音:huán

拼音:huan

简繁:寰

五笔:PLGE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PLGE

笔画:16画

吉凶:吉

仓颉:JWLV

结构:上下

郑码:WDJR

四角:30732

区位:6930

统一码:5BF0

异体字:?,縣,㝨,?,?

英汉互译:great domain,country,world

笔顺:点、点、横撇/横钩、竖、横折、竖、竖、横、横、竖、横折、横、撇、竖提、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16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起源

寰姓寰姓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执法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典籍《周礼·小司徒》中记载:“令群吏寰禁令”。在典籍《周礼·朝士》中有杜注:“寰谓幡书以明之。”在西周时期,“寰”、“宪”二字同假。按王令去制定、颁布寰范(即法式、典范)之重臣,称“寰”,又称小司徒;而签发、执行寰票(即拘提人犯或处理公务的指令)之人,史称其为“寰史”,即寰吏,亦即宪吏。这在典籍《管子·立政》中即有记载:“布寰于国。”在典籍《尔雅》中也说明:“寰,法也。”在典籍《书·益稷》中亦解释:“慎乃寰。”在典籍《诗·小雅·六月》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万邦为寰。”在典籍《礼记·学记》中亦记载:“发虑寰。”在史籍《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记载鲁襄公姬午(公元前572~前542年在位)颁布法令时就声称:“此君之寰令。”从此,“寰令”就是历朝历代司宪律法的统称。

到了北宋王朝时期,“寰”是中央政府宪司的省称。宪司,是宋朝的一种司法机构及官吏名称,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兼管农桑、治安、场务(市场与考场)、河渠等,俗称“提点官”,其最高执政长官即为“寰刑官”或“总提点官”,金国时期称“提刑官”,后改称“按察使”,相当于其后元、明、清诸朝的提刑按察使司之职(以下还辖制各省的提刑按察使),正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部长。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就是大宋提刑官宋慈。宋慈,公元1186~1246年,字惠父,建阳人(今福建三明尤溪),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宋慈与理学大师朱熹是同乡,他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逝世于南宋理宗淳六年,终年六十四岁。宋慈早年习儒,入仕后经历十余任地方官,大多负责刑狱之事,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官职终于广东经略安抚使。他一生经办案件数不胜数。在逝世的前两年(公元1247年),宋慈撰成并刊刻了著名的《洗冤集录》五卷。《洗冤集录》是宋慈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三个半世纪,即三百五十五年。宋慈把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医药学应用于刑狱检验,并将先秦以后历朝历代官府刑狱检验的实际经验进行了全面地总结,使之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因此,当《洗冤集录》一经问世,就立即成为当时和后世刑狱官员的必备典籍,几乎被“奉为金科玉律”,其权威性甚至超过各级封建朝廷所颁布的有关法律。自宋朝以降的七百六十余年来,《洗冤集录》先后被译成高丽文、日文、法文、英文、荷兰文、葡萄牙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泰文、马来亚文、乌尔都文、越南文等诸多文字。直到目前,许多国家的司法专家们仍在研究《洗冤集录》,其影响非常深远,在中、外医药学史、法医学史、科技史上留下光辉不朽的一页。宋慈在书中所贯穿的“不听陈言只听天”之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至今仍然熠熠闪光,值得中华子孙们继续发扬光大。

在寰、寰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寰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寰氏者,世人皆敬畏之。”该支寰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xiàn(ㄒㄧㄢˋ)。

寰姓寰姓起源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寰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寰侯,就是县侯。“寰”字就是古“县”字。古代,侯爵也分有等级,有执掌一国之侯,也有郡侯、县侯、乡侯,按管辖境域的大小而分。寰侯就是一个县侯的爵位。这在史籍《谷梁传·隐元年》中有记载:“寰内诸侯。注:寰卽古县字。”因此在秦、汉时期就干脆称其为“县侯”,是帝王国君赏赐给有功之臣的爵号,未必赐予具体的县邑之地。

在寰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寰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寰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xiàn(ㄒㄧㄢˋ)。

寰姓寰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西周初期寰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寰邑,在西周时期就是京畿内的县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此有明确注释:“寰,天子封畿内县也。”西周时期京畿内的县地,并不是一个行政建制,而是君主的专有食邑中的一部分,“县”一般只是一块规模比较大的田,或种植粮食作物、或养植桑蚕,或狩猎行场,或游玩处所。“县”成为完整的行政建制概念,要到东周春秋初期以后。“县”作为行政地域单位,开始时主要由各诸侯国设置在边疆之地,当时的秦、晋、楚、齐、宋、鲁等诸侯大国兼并了周围的其它小国后,不再另行封赐给子嗣或臣子的,就将原国之地设置为县,其县名大多就是原来的国名。首先确立“县”为一级行政地位者,就是春秋时期楚国。

到了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把“县”制推广到内地,而将边疆之地改设为“郡”。郡的地域面积比县大,但是地广人稀,其行政地位要比县低,但是郡内的军事力量和重要性则大大超过县。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疆域界线逐渐成型,即使边境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而繁荣起来,各诸侯国才开始在郡下设县,逐渐产生了郡、县两级行政建制。在寰邑生活的住民,大多是君主的后代,以及为君主们创造享受物质基础的许多奴婢,其中就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寰邑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到了战国晚期,该支寰邑氏或省文简改为单姓寰氏,或干脆改为县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只有该支寰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而其分衍的县氏却读音作xiàn(ㄒㄧㄢˋ)。

通江县:在商、周、春秋时期属巴国,秦朝属巴郡,西汉时期为巴郡宕渠县地,东汉时期为巴郡宣汉、汉昌二县地,三国蜀汉政权及晋朝因之。南朝梁国时期为遂宁郡始宁县地。北魏正始中期(公元504~507年)侨置符阳县,同置其章郡,属巴州。西魏大统中期(公元535~551年)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属巴州遂宁郡。西魏元钦年间(公元552~553年)分始宁县地置白石县,属其章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其章郡,省诺水县入始宁县,以符阳、白石二县属集州,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属清化郡。唐朝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复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析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广纳县,并属万州。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省诺水县入始宁县,唐朝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复分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并于县治置壁州,属山南西道。唐朝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农历6月,于壁州东三乡之地置太平县,属壁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农历8月,更壁州为始宁郡,更诺水县为通江县,更太平县为东巴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更始宁郡复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后蜀因之。南唐乾德四年丙寅(公元966年)省东巴县入通江县,南唐乾德五年丁卯(公元967年)省广纳县入通江县。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废壁州,省符阳、白石二县入通江县,属利州路巴州。宋朝末期分通江县为上通江、下通江二县,皆属利州路巴州。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省上、下通江县入曾口县。元朝至正四年甲申(公元1344年)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朝时期因之。清朝时期属保宁府。民国前期属嘉陵道。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废通江县而置赤北、赤江、红江三县和苦草坝、洪口两特别区,并于通江城置川陕省。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春复置通江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68年戊申起属达县地区。1993年癸酉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从达县地区分离出来,成立巴中地区,属巴中地区。2000年庚辰12月,改巴中地区为巴中市,现属巴中市。

通江堂:以望立堂。

一、huán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二、

综合: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集》、《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

历史名人

郡望

通江县:在商、周、春秋时期属巴国,秦朝属巴郡,西汉时期为巴郡宕渠县地,东汉时期为巴郡宣汉、汉昌二县地,三国蜀汉政权及晋朝因之。南朝梁国时期为遂宁郡始宁县地。北魏正始中期(公元504~507年)侨置符阳县,同置其章郡,属巴州。西魏大统中期(公元535~551年)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属巴州遂宁郡。西魏元钦年间(公元552~553年)分始宁县地置白石县,属其章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其章郡,省诺水县入始宁县,以符阳、白石二县属集州,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属清化郡。唐朝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复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析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广纳县,并属万州。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省诺水县入始宁县,唐朝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复分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并于县治置壁州,属山南西道。唐朝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农历6月,于壁州东三乡之地置太平县,属壁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农历8月,更壁州为始宁郡,更诺水县为通江县,更太平县为东巴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更始宁郡复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后蜀因之。南唐乾德四年丙寅(公元966年)省东巴县入通江县,南唐乾德五年丁卯(公元967年)省广纳县入通江县。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废壁州,省符阳、白石二县入通江县,属利州路巴州。宋朝末期分通江县为上通江、下通江二县,皆属利州路巴州。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省上、下通江县入曾口县。元朝至正四年甲申(公元1344年)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朝时期因之。清朝时期属保宁府。民国前期属嘉陵道。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废通江县而置赤北、赤江、红江三县和苦草坝、洪口两特别区,并于通江城置川陕省。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春复置通江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68年戊申起属达县地区。1993年癸酉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从达县地区分离出来,成立巴中地区,属巴中地区。2000年庚辰12月,改巴中地区为巴中市,现属巴中市。

通江堂:以望立堂。

一、huán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二、

综合: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集》、《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

姓氏源流

一、huán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二、

综合: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集》、《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

堂号

通江县:在商、周、春秋时期属巴国,秦朝属巴郡,西汉时期为巴郡宕渠县地,东汉时期为巴郡宣汉、汉昌二县地,三国蜀汉政权及晋朝因之。南朝梁国时期为遂宁郡始宁县地。北魏正始中期(公元504~507年)侨置符阳县,同置其章郡,属巴州。西魏大统中期(公元535~551年)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属巴州遂宁郡。西魏元钦年间(公元552~553年)分始宁县地置白石县,属其章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其章郡,省诺水县入始宁县,以符阳、白石二县属集州,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属清化郡。唐朝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复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析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广纳县,并属万州。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省诺水县入始宁县,唐朝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复分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并于县治置壁州,属山南西道。唐朝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农历6月,于壁州东三乡之地置太平县,属壁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农历8月,更壁州为始宁郡,更诺水县为通江县,更太平县为东巴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更始宁郡复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后蜀因之。南唐乾德四年丙寅(公元966年)省东巴县入通江县,南唐乾德五年丁卯(公元967年)省广纳县入通江县。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废壁州,省符阳、白石二县入通江县,属利州路巴州。宋朝末期分通江县为上通江、下通江二县,皆属利州路巴州。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省上、下通江县入曾口县。元朝至正四年甲申(公元1344年)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朝时期因之。清朝时期属保宁府。民国前期属嘉陵道。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废通江县而置赤北、赤江、红江三县和苦草坝、洪口两特别区,并于通江城置川陕省。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春复置通江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68年戊申起属达县地区。1993年癸酉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从达县地区分离出来,成立巴中地区,属巴中地区。2000年庚辰12月,改巴中地区为巴中市,现属巴中市。

通江堂:以望立堂。

一、huán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二、

综合: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集》、《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