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hú ]

读音:hú

拼音:hu

简繁:鬍

五笔:DEG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DEG

笔画:9画

吉凶:吉

仓颉:JRB

结构:左右

郑码:EDJQ

四角:47620

区位:2690

统一码:80E1

异体字:鬍,瑚,?,?,?,㗅,?

英汉互译:recklessly,foolishly,wildly

笔顺:横、竖、竖、横折、横、撇、横折钩、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52018年152014年14
2013年152007年152006年15
1995年141987年131982年23
明朝13元朝14宋朝13
北宋158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起源

胡姓主要源自:妫姓、姬姓、归姓。

源于妫姓: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妫满。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大姬嫁给他,封之于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镇),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后又封于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陈国,侯爵,以备三恪,又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为氏,称胡氏。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源于姬姓:《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公元前763年,郑国恃强攻入胡国。姬胡亡国后,胡国子孙仍以国号为氏。

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氏族部落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归胡国外,大部分归夷人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归夷人迁居于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细木。在春秋末期,弱小的归胡国、妢胡国均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楚国与吴国之间的“豫章之战”,结果,在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楚昭王熊壬(熊轸)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的归胡、妢胡这两个小国。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后裔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胡骑校尉,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军队官职。汉武帝时期,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汉武帝特设的职位,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扎在池阳(今陕西咸阳)的胡骑军队,而长水校尉则专职掌管驻扎于长水与宣曲(今陕西关中)的乌桓人与胡人骑兵。胡骑校尉之职不常设,其职平时多由长水校尉兼任。由于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人”,因此多由骁勇剽悍而又忠诚大汉王朝的将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外族将领。在其军队将士中,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氏者,称胡氏,例如后来著名的的护羌校尉胡畴便是。

源于改姓,其起源颇为传奇。当年,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乙酉(925)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明经胡氏后人中,为官者少,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最为知名者当数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名人胡开文和胡适等。“明经胡”又称“李改胡”。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胡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在当今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三位,在台湾则排名在第三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七百二十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1%左右。

当代胡姓的人口已近1400多万,为全国第十五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四川、浙江、安徽五省,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贵州、云南、江西、江苏、河南、重庆、山东,这七省又集中了35%。湖北为当代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胡姓总人口的10.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多胡姓的全局,突出鄂湘赣皖浙和川渝黔云两个胡姓高聚集中心。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胡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

胡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长江流域的云黔渝鄂湘赣浙沪八省市、四川大部、皖苏南部、福建大部、粤桂北部,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近3%,这部分面积仅覆盖了总国土面积的16.4%,而居住了大约60%的胡姓人群。在粤桂闽南部、台湾、海南、青海湖以东吉林以南的其他北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2%—1.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2.3%,居住了大约37%的胡姓人群。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

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淮阳),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

庐陵郡: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

三恪堂:始祖胡氍公。

淮阳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义阳堂:以望立堂。

弋阳堂:以望立堂。

定城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

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峡江,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土、鲜、白、苗、瑶、水、拉祜、土家、赫哲、达斡尔、普米、锡伯、仡佬、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本古国名,乃周之同姓国。郑樵注云:“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也。定公十五年(公元前505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又云:“胡公满封於陈,其后亦为胡氏。”《姓氏考略》引《姓谱》亦云:“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望出安定、新蔡。

3、《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此当出自鲜卑族。

4、又据《楚国先贤传》云:“胡广,本姓黄,后改姓胡。”

5、又据《周书·李远传》云:“勅勒有胡姓,后周胡琮是。”又,郑樵云:“乐陵之胡赐姓李。”

6、为清代满族姓氏瑚佳、瑚尔佳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7、为赫哲族之马林卡“哈拉”所改。“马林卡”,汉意为“虎”,本氏族名,即以虎为图腾的氏族。因以名族,亦以为姓。或以汉意“虎”音,谐“胡”而为单姓。

8、达斡尔族之胡姓,为胡尔拉特“哈拉”所改。盖取其哈拉“胡尔拉特”之首音谐“胡”而为单姓。

9、傈僳族之胡姓,亦源於氏族图腾“虎”。传说有一姑娘进山打柴,遇上一只老虎,此虎变成一位小伙子,于是两人一起生活,其后代就是虎氏族。傈僳语为“腊扒”,或依其汉意“虎”音谐“胡”而为单姓。

10、普米族之胡姓,出自“熊-杠尼”姓,此以房族名为氏。

11、白族之“胡”,源於原始图腾“腊波”,汉意为“虎氏族”,或以汉意“虎”为姓,或谐虎音而以“胡”为姓。

12、锡伯族之胡姓,则为胡西哈哩(或作胡西哈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胡”而为单姓。注(7)——(12),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

胡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13%。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

胡姓起源:

1、系自妫姓。周武王封舜裔虞满于陈,谥胡公,因以为氏。

2、周时胡国(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2里),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3、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见《魏书·官氏志》。

4、匈奴人姓。

5、敕勒族有胡姓,见《周书》。

6、清满洲人姓。世居三韩、辽阳、沈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库雅拉氏、瑚佳氏、瑚尔佳氏等后均改为胡氏。今满族姓。

7、景颇族姓勒排氏,汉姓为胡。

8、赫哲族胡什喀哩氏,汉姓为胡。

9、达斡尔族华拉斯哈拉所属华力提莫昆,汉姓为胡。

10、土族苏胡氏,汉姓为胡。

11、锡伯族胡西哈里氏,汉姓为胡。

12、普米族穷扛尼氏,汉姓有胡、相等氏。

13、傈僳族莫比时氏,汉姓为胡。

14、佤族仲瑙氏、曼勘布氏等均汉姓为胡。

15、壮族姓。唐、宋时岭南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因黑色得姓为乌。胡为音译。

16、回、黎、侗、瑶、彝、苗、蒙古、畲、东乡、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

胡姓名人:

胡广,汉时太尉。

郡望:新蔡、安定、洛阳。

历史名人

胡姓古代名人

胡公满根据《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妫满,妫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人以谥为氏为胡氏。

胡衍战国时期名士

胡毋敬秦朝,秦朝太史令,书法家。(胡母虽为复姓,起于胡姓。)

胡母生西汉,临淄人,名生,字子都,西汉时经学家。

胡安西汉,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质三国魏国,荆州刺史

胡渊西晋,将军

胡车儿东汉末年,武将

胡遵三国时魏国,大将

胡威西晋,奉车都尉

胡奋西晋,大将

胡烈西晋,凉州刺史

胡芳晋武帝贵嫔

胡国珍北魏,司徒

胡充华北魏,宣武帝皇后。

胡焱东晋,散骑常侍。

胡广东汉,重臣。古华容(今湖北监利)德高望重的学者。

胡曾唐代,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

胡则北宋,兵部侍郎

胡松年北宋,抗金卫国英雄

胡舜陟北宋,庐州知府

胡仔北宋,文林郎

胡瑗北宋,理学家、思想家及教育家

胡铨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枢密院编修官。曾撰文斩秦桧。

胡安国南宋,经学家

胡宏南宋,理学名家,为胡安国之子。人称“五峰先生”

胡三省元代,史学家

胡惟庸明代,明代开国功臣、丞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胡大海明朝,明朝开国功臣。

胡季犛越南胡朝开国皇帝。

胡直明朝,福建按察使

胡富明朝,户部尚书

胡海明朝,开国将军

胡松明朝,工部尚书

胡琏明朝,户部侍郎

胡效才明朝,监察御史

胡宗宪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抗倭名将。

胡懈明朝,副都御史。

胡居仁明朝,理学家。

胡正言明朝,书画家。

胡应麟明朝,文学家。

胡震亨明朝,文学家。

胡登洲明朝,伊斯兰教经师。

胡渭清朝,经学家、地理学家。

胡简敬清朝,吏部侍郎。

胡长龄清朝,礼部尚书。

胡公寿清朝,书画家。

胡璋清朝,画家。

胡定清朝,御史。

胡峄阳清朝,文学家。

胡开文清朝,徽墨行家。

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

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湘军将领。

胡瓒明朝,工部尚书

胡姓近代名人

胡适近代学者。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

胡也频近代文学家

胡宗南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胡琏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胡文虎近代华侨企业家

胡兰成近代作家

胡愈之社会活动家及学者

胡厥文近代实业家

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

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淮阳),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

庐陵郡: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

三恪堂:始祖胡氍公。

淮阳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义阳堂:以望立堂。

弋阳堂:以望立堂。

定城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

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峡江,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土、鲜、白、苗、瑶、水、拉祜、土家、赫哲、达斡尔、普米、锡伯、仡佬、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本古国名,乃周之同姓国。郑樵注云:“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也。定公十五年(公元前505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又云:“胡公满封於陈,其后亦为胡氏。”《姓氏考略》引《姓谱》亦云:“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望出安定、新蔡。

3、《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此当出自鲜卑族。

4、又据《楚国先贤传》云:“胡广,本姓黄,后改姓胡。”

5、又据《周书·李远传》云:“勅勒有胡姓,后周胡琮是。”又,郑樵云:“乐陵之胡赐姓李。”

6、为清代满族姓氏瑚佳、瑚尔佳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7、为赫哲族之马林卡“哈拉”所改。“马林卡”,汉意为“虎”,本氏族名,即以虎为图腾的氏族。因以名族,亦以为姓。或以汉意“虎”音,谐“胡”而为单姓。

8、达斡尔族之胡姓,为胡尔拉特“哈拉”所改。盖取其哈拉“胡尔拉特”之首音谐“胡”而为单姓。

9、傈僳族之胡姓,亦源於氏族图腾“虎”。传说有一姑娘进山打柴,遇上一只老虎,此虎变成一位小伙子,于是两人一起生活,其后代就是虎氏族。傈僳语为“腊扒”,或依其汉意“虎”音谐“胡”而为单姓。

10、普米族之胡姓,出自“熊-杠尼”姓,此以房族名为氏。

11、白族之“胡”,源於原始图腾“腊波”,汉意为“虎氏族”,或以汉意“虎”为姓,或谐虎音而以“胡”为姓。

12、锡伯族之胡姓,则为胡西哈哩(或作胡西哈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胡”而为单姓。注(7)——(12),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

胡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13%。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

胡姓起源:

1、系自妫姓。周武王封舜裔虞满于陈,谥胡公,因以为氏。

2、周时胡国(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2里),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3、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见《魏书·官氏志》。

4、匈奴人姓。

5、敕勒族有胡姓,见《周书》。

6、清满洲人姓。世居三韩、辽阳、沈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库雅拉氏、瑚佳氏、瑚尔佳氏等后均改为胡氏。今满族姓。

7、景颇族姓勒排氏,汉姓为胡。

8、赫哲族胡什喀哩氏,汉姓为胡。

9、达斡尔族华拉斯哈拉所属华力提莫昆,汉姓为胡。

10、土族苏胡氏,汉姓为胡。

11、锡伯族胡西哈里氏,汉姓为胡。

12、普米族穷扛尼氏,汉姓有胡、相等氏。

13、傈僳族莫比时氏,汉姓为胡。

14、佤族仲瑙氏、曼勘布氏等均汉姓为胡。

15、壮族姓。唐、宋时岭南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因黑色得姓为乌。胡为音译。

16、回、黎、侗、瑶、彝、苗、蒙古、畲、东乡、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

胡姓名人:

胡广,汉时太尉。

郡望:新蔡、安定、洛阳。

姓氏源流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峡江,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土、鲜、白、苗、瑶、水、拉祜、土家、赫哲、达斡尔、普米、锡伯、仡佬、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本古国名,乃周之同姓国。郑樵注云:“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也。定公十五年(公元前505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又云:“胡公满封於陈,其后亦为胡氏。”《姓氏考略》引《姓谱》亦云:“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望出安定、新蔡。

3、《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此当出自鲜卑族。

4、又据《楚国先贤传》云:“胡广,本姓黄,后改姓胡。”

5、又据《周书·李远传》云:“勅勒有胡姓,后周胡琮是。”又,郑樵云:“乐陵之胡赐姓李。”

6、为清代满族姓氏瑚佳、瑚尔佳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7、为赫哲族之马林卡“哈拉”所改。“马林卡”,汉意为“虎”,本氏族名,即以虎为图腾的氏族。因以名族,亦以为姓。或以汉意“虎”音,谐“胡”而为单姓。

8、达斡尔族之胡姓,为胡尔拉特“哈拉”所改。盖取其哈拉“胡尔拉特”之首音谐“胡”而为单姓。

9、傈僳族之胡姓,亦源於氏族图腾“虎”。传说有一姑娘进山打柴,遇上一只老虎,此虎变成一位小伙子,于是两人一起生活,其后代就是虎氏族。傈僳语为“腊扒”,或依其汉意“虎”音谐“胡”而为单姓。

10、普米族之胡姓,出自“熊-杠尼”姓,此以房族名为氏。

11、白族之“胡”,源於原始图腾“腊波”,汉意为“虎氏族”,或以汉意“虎”为姓,或谐虎音而以“胡”为姓。

12、锡伯族之胡姓,则为胡西哈哩(或作胡西哈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胡”而为单姓。注(7)——(12),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

胡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13%。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

胡姓起源:

1、系自妫姓。周武王封舜裔虞满于陈,谥胡公,因以为氏。

2、周时胡国(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2里),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3、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见《魏书·官氏志》。

4、匈奴人姓。

5、敕勒族有胡姓,见《周书》。

6、清满洲人姓。世居三韩、辽阳、沈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库雅拉氏、瑚佳氏、瑚尔佳氏等后均改为胡氏。今满族姓。

7、景颇族姓勒排氏,汉姓为胡。

8、赫哲族胡什喀哩氏,汉姓为胡。

9、达斡尔族华拉斯哈拉所属华力提莫昆,汉姓为胡。

10、土族苏胡氏,汉姓为胡。

11、锡伯族胡西哈里氏,汉姓为胡。

12、普米族穷扛尼氏,汉姓有胡、相等氏。

13、傈僳族莫比时氏,汉姓为胡。

14、佤族仲瑙氏、曼勘布氏等均汉姓为胡。

15、壮族姓。唐、宋时岭南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因黑色得姓为乌。胡为音译。

16、回、黎、侗、瑶、彝、苗、蒙古、畲、东乡、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

胡姓名人:

胡广,汉时太尉。

郡望:新蔡、安定、洛阳。

堂号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

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淮阳),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

庐陵郡: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

三恪堂:始祖胡氍公。

淮阳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义阳堂:以望立堂。

弋阳堂:以望立堂。

定城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

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峡江,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土、鲜、白、苗、瑶、水、拉祜、土家、赫哲、达斡尔、普米、锡伯、仡佬、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本古国名,乃周之同姓国。郑樵注云:“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也。定公十五年(公元前505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又云:“胡公满封於陈,其后亦为胡氏。”《姓氏考略》引《姓谱》亦云:“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望出安定、新蔡。

3、《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此当出自鲜卑族。

4、又据《楚国先贤传》云:“胡广,本姓黄,后改姓胡。”

5、又据《周书·李远传》云:“勅勒有胡姓,后周胡琮是。”又,郑樵云:“乐陵之胡赐姓李。”

6、为清代满族姓氏瑚佳、瑚尔佳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7、为赫哲族之马林卡“哈拉”所改。“马林卡”,汉意为“虎”,本氏族名,即以虎为图腾的氏族。因以名族,亦以为姓。或以汉意“虎”音,谐“胡”而为单姓。

8、达斡尔族之胡姓,为胡尔拉特“哈拉”所改。盖取其哈拉“胡尔拉特”之首音谐“胡”而为单姓。

9、傈僳族之胡姓,亦源於氏族图腾“虎”。传说有一姑娘进山打柴,遇上一只老虎,此虎变成一位小伙子,于是两人一起生活,其后代就是虎氏族。傈僳语为“腊扒”,或依其汉意“虎”音谐“胡”而为单姓。

10、普米族之胡姓,出自“熊-杠尼”姓,此以房族名为氏。

11、白族之“胡”,源於原始图腾“腊波”,汉意为“虎氏族”,或以汉意“虎”为姓,或谐虎音而以“胡”为姓。

12、锡伯族之胡姓,则为胡西哈哩(或作胡西哈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胡”而为单姓。注(7)——(12),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

胡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13%。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

胡姓起源:

1、系自妫姓。周武王封舜裔虞满于陈,谥胡公,因以为氏。

2、周时胡国(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2里),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3、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见《魏书·官氏志》。

4、匈奴人姓。

5、敕勒族有胡姓,见《周书》。

6、清满洲人姓。世居三韩、辽阳、沈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库雅拉氏、瑚佳氏、瑚尔佳氏等后均改为胡氏。今满族姓。

7、景颇族姓勒排氏,汉姓为胡。

8、赫哲族胡什喀哩氏,汉姓为胡。

9、达斡尔族华拉斯哈拉所属华力提莫昆,汉姓为胡。

10、土族苏胡氏,汉姓为胡。

11、锡伯族胡西哈里氏,汉姓为胡。

12、普米族穷扛尼氏,汉姓有胡、相等氏。

13、傈僳族莫比时氏,汉姓为胡。

14、佤族仲瑙氏、曼勘布氏等均汉姓为胡。

15、壮族姓。唐、宋时岭南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因黑色得姓为乌。胡为音译。

16、回、黎、侗、瑶、彝、苗、蒙古、畲、东乡、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

胡姓名人:

胡广,汉时太尉。

郡望:新蔡、安定、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