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òu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444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492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398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后姓主要源自:姬姓。
后氏大体有两个来源:
出自姬姓,是由以地为氏的“郈氏”简化而来。据《世本》和《潜夫论》两本书的记载,西周时鲁国十二任君主鲁孝公的八世孙成叔(一说是孝公之子公子巩时就已受封),受封于郈邑,其后代便以邑为氏,称“郈氏”,后来又去邑旁(阝)即为“后氏”。
战国时齐国有任太史名叫敫,他的女儿为齐襄王的王后,因此被襄王赐为“后氏”。
后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八位门阀。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时候的著名的东夷部族首领也称太昊,太昊有个孙子叫後照,後照的后代形成了後姓。当代简写成后字,但在百家姓中,後、后是两种姓,有不同的起源,后姓的渊源在于远古部落首领共工,共工的儿子叫句龙,官职为后土管理土地耕作。句龙的子孙取后土官的后字作为姓。而现代人後姓的人,往往简写成后姓,不管怎么说,这两种姓都有荣耀而悠久的渊源。后氏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的后姓名人,几乎全是山东人: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后处,是齐人;汉时传诗、礼之学,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后苍,为山东郯城人。和不少的姓氏一样,后姓虽未发展成一个繁盛家族,但经过无数代的播迁和繁衍,其子孙早已遍布天下。如明宣宗宣德年间镇守岷州二十余年,号令严明,番夷畏服的名将后能,便是当时的岷州亦即如今的甘肃岷县人。今四川省仪陇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湖南省宁乡县,安徽省宣城县等地,均有后氏人家。在文字应用上,“后”字和“後”字在很多地方可以互通,因此,“后”氏与“後”氏的界限越来越小,今天有一些“后”姓者,可能有些是“後”氏讹传而得的。现代“後”字多简为“后”字,但後氏与后氏,在百家姓的历史发展中,却各有不同的渊源。但在今天都简写成后姓,不分彼此。
洮州和岷州分别于1379年和1378年从河州卫中分出设卫。洮岷地区的藏族土司中著名的有洮州的昝氏、卓尼的杨氏,岷州的赵氏、虎氏、后氏等。尤其以后氏为主。根据《岷州志》记载:古岷州地区的后氏分两大支,一支在今天的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县城及禾驮、中寨等乡镇,总人口大约6万人左右。根据新华社记者后志良调查,甘肃岷州地区后氏另一支分布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盛产当归的柏林乡上巴都村、柏林口村及石达滩村,总人口大约1200人左右,民族成份主要是藏族。村民主要从事当归药材种植、牦牛、绵羊养殖等。岷州后氏的始祖名后朵儿只班,他在洪武二年时归附了明朝,委任为宣武将军,洪武十年受封为岷州卫土司。后土司的家族或属民中在明代还出过受封为大智法王的班丹扎喜等高僧。班丹扎喜生于1377年,十五岁时出家为僧,二十八岁时到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职。
今北京市,山东省的单县,四川省的仪陇县、巴中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湖南省的宁乡县、长沙市、常德市,安徽省的宣州区、芜湖市、无为县、泾县、全椒县、淮南市,云南省的红河州个旧市、思茅县,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市溧水区、扬州市兴化市,河南省的濮阳县、信阳市商城县,湖北省的随州市、武汉市,甘肃省的兰州市等地,均有后氏族人分布。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裕政堂:明时陕西市政司参议后敏,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乐,爱民如子。深受人民爱戴。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一、后hò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武昌,云南之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自三代以来,祀为社神,子孙以‘后’为氏。”
2、其注引《潜夫论》云:“鲁之公族有后氏。”则此当系出姬姓。
3、又,“与‘郈’、‘厚’均通。”望出东海。
二、后(後)hòu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上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太皞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
2、《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系出太史氏,齐太史殷之女为襄王后,后族赐姓後氏。”
三、后
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后姓起源:
1、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后土(官名,古时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来,祀为社神(土地神),子孙以后以为氏,见《风俗通》。
2、春秋时鲁孝公子之子公子巩封于郈(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以邑为氏,后又去邑为后氏。
3、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后氏,见《路史》。
4、清时甘肃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后姓名人:
后处,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弟子,字子里。
郡望:东海。
变化:与郈、厚均通。
四、后(後)
后姓分布:四川仪陇、宁夏固原、湖南宁乡、安徽宣城、台湾台北、嘉义、桃园、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后姓起源:
1、相传为太皞之孙後照之后。
2、本姓侯,后改姓後,见《元和姓纂》。
后姓名人:
後赞,五代时后汉兖州瑕邱人,任飞龙使。後敏,明时太平府人,永乐进士,累官陕西布政司参议。
郡望:瑕邱,东海。
后姓古代名人
后稷后稷是中国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是邰氏之女所生,初生时曾被遗弃,故名弃。在尧、舜时代(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为农官,封地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据说他善于种植多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后来周族奉他为始祖,并认为他是最早种稷和麦的人。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农业还很原始,后稷对当时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因而许多古籍如《诗经·生民》、《尚书·舜典》及《史记·周本记》等都歌颂和记述了他的功绩。所以后来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设置的农官,就称为后稷。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后处春秋末期,姓后,名处,字子里,齐(今山东省)人,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潜心传播儒学。唐开元年间封“营丘伯”,宋又加封“胶东侯”。
后胜战国末年,后胜任齐王建的宰相,秦知道后胜贪财,便派人送重金给他。后胜的宾客、仆从也经常收受秦国的金钱。于是他们共同力劝齐王不要出兵援助其他诸侯国,致使秦得以将其他诸侯国各个击破。
后朵儿只班藏族,波忒国(古指西藏自治区)三叠人。西北著名土司——岷州后土司家族土司制的奠基人。
后安藏族,后朵儿只班之子,二十六年(1393年),掌本卫,事征交河,阵亡。
后法王明朝(1377年),藏族,又名后班丹扎释,十五岁时出家为僧,属岷州地区家世显赫的后土司家族之人,在西藏、安多藏区享有盛誉,深受信教群众爱戴。二十八岁时到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职。1457年明代宗景泰八年、明英宗天顺元年圆寂,享年80岁。
后能藏族,后安之子,其父阵亡,由袭职指挥同知,升指挥使。宣德三年(1428年),征松潘羌夸有功,升陕西都指挥佥事。正统元年(1436年),奉勅镇守岷州。
后良儒藏族,后光基之子,本卫指挥同知,掌卫印,光基子,嘉靖二年(1523年)袭任。
后永亨藏族,后良儒之子,岷庠增广生员,万暦二十一年(1593年)承袭任。
后显明朝,藏族,甘肃岷州人士(今天的甘肃岷县一带)。根据专家考证,明朝初年多次奉命入藏与乌思藏各地方首领联系的明朝著名的使者后显即是出身于岷州后土司家族。后显在永乐时任朝廷的宦官,与三宝太监郑和一样,是永乐皇帝所亲信的重要官员。他在年老告退回乡时,明朝还派了两个汉官护送,在他的故乡岷州兴建了圆成寺。
后敏明朝,文士,永乐年间举为进士,官职唯陕西布政使司参议。他为人忠厚和气,性情恬淡自如,而于政事勤力亲为,很负责任。
后礼、后祺清朝,两位画家,他们都是无为地方人,可以想见当时无为的後姓家庭,崇尚儒雅,喜好书画。
后泰藏族,后能之子,袭指挥使职。成化五年(1469年),征羌叛有功,升陕西都指挥佥事,勅守备岷州。
后成功藏族,后安之孙,与后泰同辈。
后光基藏族,后安第四代孙,寻奉勅,镇守本卫临洮地方,后勅命讨贼阵亡。
君王后战国,为战国时齐襄王王后,齐王建之母。她本姓后,因不能称为“后后”,故改称“君王后”。
后勝战国,田齐的外戚大臣,官居相国,多受秦国金钱,教齐王建不脩攻战之备,不助韩、赵、魏、楚、燕五国攻秦,秦遂灭五国。前221年,秦兵灭齐,统一六国。
后苍汉朝,学者,为汉宣帝时博士。
后胤唐朝,官员,曾任金紫光禄大夫。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裕政堂:明时陕西市政司参议后敏,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乐,爱民如子。深受人民爱戴。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一、后hò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武昌,云南之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自三代以来,祀为社神,子孙以‘后’为氏。”
2、其注引《潜夫论》云:“鲁之公族有后氏。”则此当系出姬姓。
3、又,“与‘郈’、‘厚’均通。”望出东海。
二、后(後)hòu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上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太皞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
2、《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系出太史氏,齐太史殷之女为襄王后,后族赐姓後氏。”
三、后
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后姓起源:
1、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后土(官名,古时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来,祀为社神(土地神),子孙以后以为氏,见《风俗通》。
2、春秋时鲁孝公子之子公子巩封于郈(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以邑为氏,后又去邑为后氏。
3、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后氏,见《路史》。
4、清时甘肃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后姓名人:
后处,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弟子,字子里。
郡望:东海。
变化:与郈、厚均通。
四、后(後)
后姓分布:四川仪陇、宁夏固原、湖南宁乡、安徽宣城、台湾台北、嘉义、桃园、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后姓起源:
1、相传为太皞之孙後照之后。
2、本姓侯,后改姓後,见《元和姓纂》。
后姓名人:
後赞,五代时后汉兖州瑕邱人,任飞龙使。後敏,明时太平府人,永乐进士,累官陕西布政司参议。
郡望:瑕邱,东海。
一、后hò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武昌,云南之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自三代以来,祀为社神,子孙以‘后’为氏。”
2、其注引《潜夫论》云:“鲁之公族有后氏。”则此当系出姬姓。
3、又,“与‘郈’、‘厚’均通。”望出东海。
二、后(後)hòu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上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太皞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
2、《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系出太史氏,齐太史殷之女为襄王后,后族赐姓後氏。”
三、后
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后姓起源:
1、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后土(官名,古时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来,祀为社神(土地神),子孙以后以为氏,见《风俗通》。
2、春秋时鲁孝公子之子公子巩封于郈(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以邑为氏,后又去邑为后氏。
3、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后氏,见《路史》。
4、清时甘肃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后姓名人:
后处,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弟子,字子里。
郡望:东海。
变化:与郈、厚均通。
四、后(後)
后姓分布:四川仪陇、宁夏固原、湖南宁乡、安徽宣城、台湾台北、嘉义、桃园、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后姓起源:
1、相传为太皞之孙後照之后。
2、本姓侯,后改姓後,见《元和姓纂》。
后姓名人:
後赞,五代时后汉兖州瑕邱人,任飞龙使。後敏,明时太平府人,永乐进士,累官陕西布政司参议。
郡望:瑕邱,东海。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裕政堂:明时陕西市政司参议后敏,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乐,爱民如子。深受人民爱戴。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一、后hò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武昌,云南之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自三代以来,祀为社神,子孙以‘后’为氏。”
2、其注引《潜夫论》云:“鲁之公族有后氏。”则此当系出姬姓。
3、又,“与‘郈’、‘厚’均通。”望出东海。
二、后(後)hòu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上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太皞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
2、《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系出太史氏,齐太史殷之女为襄王后,后族赐姓後氏。”
三、后
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后姓起源:
1、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后土(官名,古时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来,祀为社神(土地神),子孙以后以为氏,见《风俗通》。
2、春秋时鲁孝公子之子公子巩封于郈(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以邑为氏,后又去邑为后氏。
3、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后氏,见《路史》。
4、清时甘肃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后姓名人:
后处,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弟子,字子里。
郡望:东海。
变化:与郈、厚均通。
四、后(後)
后姓分布:四川仪陇、宁夏固原、湖南宁乡、安徽宣城、台湾台北、嘉义、桃园、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后姓起源:
1、相传为太皞之孙後照之后。
2、本姓侯,后改姓後,见《元和姓纂》。
后姓名人:
後赞,五代时后汉兖州瑕邱人,任飞龙使。後敏,明时太平府人,永乐进士,累官陕西布政司参议。
郡望:瑕邱,东海。
其他姓氏
[ 后 ]字的同音字 - [ hou ]
[ 后 ]的同部首字 - [ 口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