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ō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33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67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96 |
1995年 | 459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365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408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公姓主要源自:姬姓、复姓、姜姓。
公姓起源一
出源于姬姓,出自于上古周朝时期鲁国君主鲁定公的两个侄子,属于以帝王赐封爵号为氏。
一、世代族居山东蒙阴的公氏家族就起源于姬姓周公旦的后代。根据《通志氏族略》、《左传》等记载: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其后代有鲁昭公,他把王位传给弟弟姬宋,
是为鲁定公。后来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世称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爵位为姓,遂成公姓。由此,鲁地成为中华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定公姬宋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姬为,一个叫姬衍,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为、公衍。春秋后期,鲁定公的这位哥哥继为,是为鲁昭公,其时国政大权都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于是鲁昭公想趁季孙氏家族内讧之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两个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从此,公衍和公为在齐国流亡生活,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公氏,世代相传至今。
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为、公衍为得姓始祖。
二、《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是记载公姓庆贺孩子出生百日的诗歌。“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很显然,这是一首祝愿并赞美公姓幼小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
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则指周室东迁洛阳,史称“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然而,有人曾在伊川发现过带有公字的陶器,周平王东迁成周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那时他的大夫辛有到伊川,见到在野外祭祀的人已是披头散发,非中原先前的祭祀礼制。说明平王东迁洛邑时,洛邑南部伊川境内,原先周公创制的礼制已不被遵守。由此推测,伊川出土的带“公”字的陶器,应是周代早期器。从另一个角度,似乎印证《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记述公姓为新生孩童“过百日”的祝愿诗,应作于西周成王时期,那时是周的开国时期,国运昌盛,如日初升,周公制礼作乐,百姓安居乐业,祭祖敬神仪式浩大。
故公姓或成姓更久远。
三、公孙分支
有人认为公系公孙分支,但公孙与公姓族谱未曾记载。
公姓起源二
源于复姓所改,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许多冠有“公”字的复姓,其中出自姬姓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氏的就有五十来个,而出自姜姓、子姓、嬴姓、芈姓等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氏的也有二十来个,另外还有十余个皆源于各少数民族的多字复姓,后有汉化为汉字单姓公氏者。
原来冠有“公”字的复姓约有七十来个,在后面的姓氏略考中,将会逐一介绍,本书收考的主要有:公衍氏、公索氏、公为氏、公华氏、公慎氏、公孟氏、公之氏、公父氏、公冉氏、公甲氏、公古氏、公文氏、公田氏、公德氏、公良氏、公孙氏、公车氏、公金氏、公都氏、公建氏、公山氏、公祖氏、公宾氏、公仪氏、公刘氏、公输氏、公敛氏、公思氏、公若氏、公林氏、公坚氏、公施氏、公荆氏、公仲氏、公朱氏、公上氏、公叔氏、公仇氏、公行氏、公成氏、公师氏、公族氏、公正氏、公明氏、公子氏、公土氏、公襄氏、公牛氏、公玉氏、公牵氏、公干氏、公旗氏、公丘氏、公羊氏、公西氏、公何氏、公冶氏、公巫氏、公宣氏、公夏氏、公析氏、公南氏、公保氏、公伯氏、公肩氏、公沙氏、公乘氏、公皙氏、公绪氏、公延氏、公义氏、公翰氏、公石氏、公巴公巴氏、左公氏、右公氏、窦公氏、尹公氏、申公氏、密公氏、荣公氏、瑕公氏、康公氏、单公氏、暴公氏、祭公氏、闾公氏等等。
这些复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氏了。在中国除了公孙氏、公叔氏、公冶氏、公车氏、公羊氏、公明氏、公西氏、公金氏、公干氏,以及在日本的尹公氏、公良氏、公田氏、公为氏、公之氏、公父氏、公文氏、公都氏、公行氏、公土氏、公宣氏、公保氏、公绪氏、公延氏、公义氏、尹公氏、康公氏,和在韩国的公南氏、暴公氏这二十八个复姓以外,其他的都已经难得一见了,但绝不能说不存在了。
然山东蒙阴公氏流传,除公孙之外,复姓公者皆有公姓演化而来。
公姓起源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努德氏,汉义本为“坚硬、坚强、顽强”,后衍伸义为“公爵、宗王、王者”,多为历代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王族贵胄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爵号为姓氏,后有汉化省文为汉字单姓公氏者。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公氏、吉氏等。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绰特(今内蒙古南部及周边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at Hala。所冠汉姓待考。
公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满族公鄂哩氏,满语为Gunger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公氏。
⑵.满族公吉哩氏,亦称公仪理氏、公吉尔氏,满语为Gonggiri Hala或Gungyiri Hala,世居费达木村(今地待考,疑在今松花江与辉发河的分水岭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亦有冠汉姓为公氏者。
各支始祖
公俭:宋朝蒙阴家谱记载,为汉朝主爵都尉。
得姓始祖
公衍、公为。
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秦汉以前,公姓已遍布韩、赵、齐、陈等地,但主要聚居地仍在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公姓在汉唐之间在山东蒙阴形成郡姓望族。
公姓家族的著名代表人物:明朝江北声名显赫的馆阁世家公勉仁、公鼐及其家族。公姓仍以山东平度、蒙阴等地为多。公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今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苍山县、平邑县、沂南县、日照市五莲县、茌平县、枣庄市山亭区、青岛市莱西县、即墨县、泰安市大汶口区、蒙阴县、集南市、新泰市、滕州市、菏泽市、费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浙江省的衢州市龙游县,江西省的南昌市,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东宁县、大庆市、哈尔滨市,山西省的临汾市,辽宁省的大连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延吉市,安徽省,北京市,河南省的洛宁市等地,均有公氏族人分布。
括苍郡:隋朝时期置括苍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丽水市一带地区。“括苍”,起源于山名,据史书记载:括苍山原名为栝苍山,因为古时山上多栝木,郁郁苍苍,因此山名栝苍。隋开皇九年(589年),分丽水市松阳县东乡之地置栝苍县。唐朝时期,栝苍山所属地区叫“栝苍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适的名讳,被改名叫“处州”。
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周朝时期名称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齐两国。西汉初期始建县,隶属兖州泰山郡。
王莽篡位后,改称为蒙恩县。东汉初期,其地归属于盖、牟二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复置蒙阴县,归属徐州琅琊郡。西晋末年,蒙阴县因战乱被废黜。南北朝时期,北魏于其地设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东魏时期复置蒙阴县,仍属东安郡。后来北齐将蒙阴县并入泰山郡之新泰县。经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七百十二年,蒙阴都属新泰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县地由新泰县划入沂水县,称新泰镇。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新设置了蒙阴县,隶属于益都路莒州,迁沿至今址。
括苍堂:以望立堂,亦称栝州堂。
蒙阴堂:以望立堂,亦称蒙邑堂、堂阜堂、艾邑堂。
一、公g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鱼台、平度、昌平、东平、龙口,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朝鲜族等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姬姓。《左传》鲁昭公子公衍、公为之后。”此以爵为氏。
二、公
公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公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之始祖后稷,后稷之曾孙公刘之支庶有公氏,见《路史》。
2、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昭公之子公衍、公为之后。公为爵,昭公失国,故公衍,公为之子孙以爵为氏。
公姓名人:
公南,春秋时鲁叔孙家臣、武叔之党。
郡望:括阳。
公姓古代名人
公勉仁明朝,官至山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公勉仁号西埠,字尚德。公勉仁,生于齐地(今山东省蒙阴县境内),蒙阴,自古隶属江北蛮荒之所,受齐气影响深远,齐风自古“兀傲雄肆”,尚侠义,出生于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齐地尚武文化与鲁地诗书礼仪文化影响,自幼秉性耿直、凛凛有气节,为官不喜附权贵。公勉仁卒后,其家族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五世进士,父子翰林,一时名重朝野。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后升任太仆寺少卿,再升(山西)大同巡抚等,官居要职。明武宗正德初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因剿蜀寇有功,又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大同,在边十年,边陲无警。著有《东山集》,现仅存清《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蒙阴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都宪石坊1座,即公勉仁的石坊。
公跻奎官至湖广兵备道按察司副使。
公一扬明朝,官至工部郎中。公一扬是公跻奎三子,公一扬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是“五世进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闲音集》,其《秋夜弹琴》、《卜筑》二首及《蒙阴八景》等诗尚能找到。公一扬去世后,公氏家族呈请批准,在蒙阴县署右边为其修筑石坊一座,号“荣世坊”,现因社会动荡早已踪迹全无。
公家臣明朝,官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公家臣是公鼐之父,初选翰林院庶吉士,转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会典纂修官,后赠礼部左侍郎。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于1571年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1577年,由于他主持正义,不苟异同,受到当权者张居正的嫉恨而被贬官,降为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滁州,终年五十一岁,后赠礼部左侍郎。
公鼐明朝,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公浮来明朝,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中举人,官至工部屯田主事,清《蒙阴县志》载:“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垂京师”。据清《蒙阴县志》载:公鼒“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垂京师”。
公仲连春秋时期,著名赵国上大夫、政治家。
公皙哀春秋,复姓公皙,字季次,又字季沈,齐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贤子之一”,在史籍《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他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但认真读书,“独行君子之德”,不肯屈节事贵族,终生不仕。
公衍春秋,鲁国公子。
公为春秋,鲁国公子。
公奎跻明朝,官员,嘉靖年间进士。
括苍郡:隋朝时期置括苍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丽水市一带地区。“括苍”,起源于山名,据史书记载:括苍山原名为栝苍山,因为古时山上多栝木,郁郁苍苍,因此山名栝苍。隋开皇九年(589年),分丽水市松阳县东乡之地置栝苍县。唐朝时期,栝苍山所属地区叫“栝苍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适的名讳,被改名叫“处州”。
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周朝时期名称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齐两国。西汉初期始建县,隶属兖州泰山郡。
王莽篡位后,改称为蒙恩县。东汉初期,其地归属于盖、牟二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复置蒙阴县,归属徐州琅琊郡。西晋末年,蒙阴县因战乱被废黜。南北朝时期,北魏于其地设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东魏时期复置蒙阴县,仍属东安郡。后来北齐将蒙阴县并入泰山郡之新泰县。经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七百十二年,蒙阴都属新泰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县地由新泰县划入沂水县,称新泰镇。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新设置了蒙阴县,隶属于益都路莒州,迁沿至今址。
括苍堂:以望立堂,亦称栝州堂。
蒙阴堂:以望立堂,亦称蒙邑堂、堂阜堂、艾邑堂。
一、公g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鱼台、平度、昌平、东平、龙口,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朝鲜族等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姬姓。《左传》鲁昭公子公衍、公为之后。”此以爵为氏。
二、公
公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公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之始祖后稷,后稷之曾孙公刘之支庶有公氏,见《路史》。
2、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昭公之子公衍、公为之后。公为爵,昭公失国,故公衍,公为之子孙以爵为氏。
公姓名人:
公南,春秋时鲁叔孙家臣、武叔之党。
郡望:括阳。
一、公g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鱼台、平度、昌平、东平、龙口,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朝鲜族等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姬姓。《左传》鲁昭公子公衍、公为之后。”此以爵为氏。
二、公
公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公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之始祖后稷,后稷之曾孙公刘之支庶有公氏,见《路史》。
2、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昭公之子公衍、公为之后。公为爵,昭公失国,故公衍,公为之子孙以爵为氏。
公姓名人:
公南,春秋时鲁叔孙家臣、武叔之党。
郡望:括阳。
括苍郡:隋朝时期置括苍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丽水市一带地区。“括苍”,起源于山名,据史书记载:括苍山原名为栝苍山,因为古时山上多栝木,郁郁苍苍,因此山名栝苍。隋开皇九年(589年),分丽水市松阳县东乡之地置栝苍县。唐朝时期,栝苍山所属地区叫“栝苍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适的名讳,被改名叫“处州”。
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周朝时期名称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齐两国。西汉初期始建县,隶属兖州泰山郡。
王莽篡位后,改称为蒙恩县。东汉初期,其地归属于盖、牟二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复置蒙阴县,归属徐州琅琊郡。西晋末年,蒙阴县因战乱被废黜。南北朝时期,北魏于其地设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东魏时期复置蒙阴县,仍属东安郡。后来北齐将蒙阴县并入泰山郡之新泰县。经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七百十二年,蒙阴都属新泰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县地由新泰县划入沂水县,称新泰镇。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新设置了蒙阴县,隶属于益都路莒州,迁沿至今址。
括苍堂:以望立堂,亦称栝州堂。
蒙阴堂:以望立堂,亦称蒙邑堂、堂阜堂、艾邑堂。
一、公g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鱼台、平度、昌平、东平、龙口,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朝鲜族等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姬姓。《左传》鲁昭公子公衍、公为之后。”此以爵为氏。
二、公
公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公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之始祖后稷,后稷之曾孙公刘之支庶有公氏,见《路史》。
2、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昭公之子公衍、公为之后。公为爵,昭公失国,故公衍,公为之子孙以爵为氏。
公姓名人:
公南,春秋时鲁叔孙家臣、武叔之党。
郡望:括阳。
其他姓氏
[ 公 ]字的同音字 - [ gong ]
[ 公 ]的同部首字 - [ 八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