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509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多(duō)姓源出有:
多氏
据《姓氏考略》记载,多姓在商时有多父鼎,多姓始此。周时有将军多友,汉时有多军,为武帝时无锡侯。《太平寰宇记》载:唐时坻丘郡六姓,一曰多姓。《姓氏考略》云:郡望为丹阳郡。在姓氏人数中排名第920名。家谱有灵台谱(文革期间损毁)、民勤谱、淅川谱、清丰谱、阜城《多氏家乘》(清代多景祺等编,清道光九年(1829)多氏自厚堂家刊本,共四册。现存于中央民族学院。注:谱初修于清顺治间,为七世祖多嘉桢等修)等。另据考证,现满族、蒙族、达斡尔族、傣族、鄂温克族均有多姓存在,与汉族多氏后人无关。
关于商代多父鼎,据中华姓氏协会专家考证,多父鼎是一件器具,在夏商周时期,拥有鼎的人,都是些地位显赫的人,或是大奴隶主,多父,就是拥有这种鼎的一个人,他保存的这个鼎也因其名称为多父鼎,这是记载最早的多姓,可以看作多姓由来。
类似的事情还出现在西周晚期周宣王年代,有一名大将名为多友,因保卫国家得到周宣王“鼎”的赏赐,称为多友鼎。这个鼎在1980年从陕西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西周窑藏出土,通高51.5厘米、重35千克,器表光素无纹,造型十分普通,但它腹内所铸的279字铭文,为至今出土铭文最多的铜器,记录了当年多友带兵抵御猃狁南侵的战争。因多友鼎出土于陕西长安县,可推测在西周时以多友为代表的多姓族人有一部分居住在长安一带。
另据资料显示: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内有一支姓氏为多氏,秦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部分秦人的后代(含多氏一支)为躲避战乱四处迁徙,一支向南随吴、越国人的后代迁到东南沿海的东越国一带(今福建闽中地区),史称吴越人。关于多氏在东越国一带曾较繁荣的记载还见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蛮、越、溪、俚诸族姓氏》资料中,在东越国较大的姓氏有:丁氏,吕氏,傜氏,华氏,革氏,吴氏,建氏,多氏,驺(邹)氏等。
汉代多军
关于汉代多军,《史记》及《汉书》载,原系汉武帝时东越国一名将军(推测应为秦人多氏南迁后代),武帝元封元年,东越国反抗汉朝,汉武帝派兵讨伐,多军弃军归顺汉朝,被封为无锡候,建无锡侯国。到了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在汉武帝宫廷发生了巫蛊事件,太子刘据被逼带兵逃亡,多军的儿子多卯已袭爵无锡候,受命与赵文王一起带兵追击,但由于同情太子,到弘农时就放弃了追击,获罪,除去无锡候爵位,交了恕罪金,没被进一步追究责任,无锡作为候国的地位被废除,复置无锡县。而无锡一带,在汉初属会稽郡,在三国至隋唐时期属丹阳郡,郡望之说兴起于南北朝到唐代,多氏郡望定为丹阳郡,可见多氏家族在丹阳郡一带居住时间较长,且比较兴盛,这些人应为无锡候多军、多卯之后。
宋代多氏
关于宋初《太平寰宇记》记载唐代坻丘郡六姓,一姓为多,到底是怎么回事,坻丘郡在什么地方,姓多的为什么能成为六大姓之一,其资料还没有查到。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及相关古地名资料中均无坻丘郡记载。但查到有一地叫顿丘郡,始置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下领4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在北齐时废。查不出在唐朝时与多姓关系,今天在河南清丰县的多姓为明朝时从河北阜城迁去的。但唐代有一擅长乐词的女子,名多丽,是当时唐名相燕国公张说之子张均的家妓(指大户人家供养专事表演的艺人)。在唐朱揆撰《香艳丛书·钗小志》中载:张均妓多丽,弹琵琶曲顶上有高丽丝结,赵诗争夺,致伤二指。因多丽善做词,后代将多丽做为一种词牌名,传至今天。
关于宋代多岳,据《十国春秋传》第53卷记载:多岳,天彭(今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天彭镇)人。后主[后主即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919~965年)]遣使征之,不就,潜入普州。寓铁峰,教授生徒,门下多知名士。宋代名士费德厚写有一首《多岳先生祠》,其词为:天荒初破起乡风,东普声名日愈隆。回想国人矜式处,先生功倍蜀文翁。这首词称赞了多岳开学办教育的功绩,并将其与蜀地以办学闻名的文翁相比。
另据北宋末年临川邓名世著《古今姓氏书辩证》:近世临川有痬医,能攻治伤折者,皆多氏,而不知其所自出。若非无锡侯之裔,必多于、多兰之类单为多氏者,今阙之,以传疑。可知,在北宋末、南宋初年,江西临川一带有多氏后人存在,且以从医为生,以创伤外科及骨科著名。
在元代,多氏后人主要居住在甘肃灵台县,这一点从多氏家谱早期记载可以看出。但多氏后人如何迁到甘肃灵台、陕西渭南,中间过程暂无考证。但从此多姓的发展就开始明晰起来。
多宏安(即多弘安)在族兄多象谦(字尊光,号怀凌,敕赠文林郎,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为一代文坛领军人物)与夫人倪孺人合墓时,为之作铭,在碑文上有如是几句:“我家得姓受氏源远流长,自汉封侯以来,宗族实繁于秦中,若在埠昌(阜城),则从初迁始祖上溯,以建我兄弟,仅八世。”而在汉代多姓封侯者仅多军一人,可见渭南多氏是从汉代无锡迁过去的,系同一家族历史传承。
一、多duō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黄骅、辛集、涉县、围场,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新疆之布尔津,湖北之武昌,安徽之泾县,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傣、藏、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商有多父鼎,多姓始此。”
2、《续通志·氏族略》注云:宋(按:原文如此。宋,当作‘汉’)《功臣表》:多军,故东粤将,汉兵至,弃甲降。武帝元封元年,封无锡侯,千户。薨。子卯嗣位。”(按:《古今姓氏书辨证》曰:李奇注《两粤传》及《汉书音义》皆曰:“多军,名也。”且粤姓驺氏,则多军宜姓驺。然其子卯不以姓者,则必多为氏矣。近世临川有瘍医,皆多氏而不知其自出,若非无锡侯之裔,必多于、多兰之类有改为多氏者。)(3)《姓氏考略》据《寰宇记》注云:“唐抵丘郡六姓,一曰多氏。”
4、又云:“云南夷亦有多姓,系剁氏改。”
5、或为达斡尔族之“德贡”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多”而为单姓。系出敖拉“哈拉”。
二、多
多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多姓起源:
1、商有多父鼎,多姓始此。
2、汉时无锡侯驺多军之子卯,以王父名为氏。一说,越王之后有多姓,见《姓源》。
3、复姓多于、多兰氏有改姓多者。
4、唐时坻丘郡六姓之一为多氏,见《寰宇记》。
5、云南剁姓后改为多氏。
6、达斡尔族德贡氏,汉姓为多。
7、明时云南永昌府龙陵厅遮放宣抚司土副使,陇川宣抚使均为多氏,傣族。今傣族姓。
8、蒙古族姓,原属布特哈部喜札嘎尔旗。
多姓名人:
多卯,汉时多军之子,袭封无锡侯。多象谦,清顺治丙戌年进士。
郡望:丹阳。
一、多duō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黄骅、辛集、涉县、围场,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新疆之布尔津,湖北之武昌,安徽之泾县,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傣、藏、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商有多父鼎,多姓始此。”
2、《续通志·氏族略》注云:宋(按:原文如此。宋,当作‘汉’)《功臣表》:多军,故东粤将,汉兵至,弃甲降。武帝元封元年,封无锡侯,千户。薨。子卯嗣位。”(按:《古今姓氏书辨证》曰:李奇注《两粤传》及《汉书音义》皆曰:“多军,名也。”且粤姓驺氏,则多军宜姓驺。然其子卯不以姓者,则必多为氏矣。近世临川有瘍医,皆多氏而不知其自出,若非无锡侯之裔,必多于、多兰之类有改为多氏者。)(3)《姓氏考略》据《寰宇记》注云:“唐抵丘郡六姓,一曰多氏。”
4、又云:“云南夷亦有多姓,系剁氏改。”
5、或为达斡尔族之“德贡”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多”而为单姓。系出敖拉“哈拉”。
二、多
多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多姓起源:
1、商有多父鼎,多姓始此。
2、汉时无锡侯驺多军之子卯,以王父名为氏。一说,越王之后有多姓,见《姓源》。
3、复姓多于、多兰氏有改姓多者。
4、唐时坻丘郡六姓之一为多氏,见《寰宇记》。
5、云南剁姓后改为多氏。
6、达斡尔族德贡氏,汉姓为多。
7、明时云南永昌府龙陵厅遮放宣抚司土副使,陇川宣抚使均为多氏,傣族。今傣族姓。
8、蒙古族姓,原属布特哈部喜札嘎尔旗。
多姓名人:
多卯,汉时多军之子,袭封无锡侯。多象谦,清顺治丙戌年进士。
郡望:丹阳。
其他姓氏
[ 多 ]字的同音字 - [ duo ]
[ 多 ]的同部首字 - [ 夕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