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dùn,dú ]

读音:dùn,dú

拼音:dun,du

简繁:頓

五笔:GBNM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GBNM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PUMBO

结构:左右

郑码:HDZG

四角:51782

区位:2257

统一码:987F

异体字:頓,?,?

英汉互译:pause,stop,bow,kowtow,arrange

笔顺:横、竖折/竖弯、竖、竖提、横、撇、竖、横折、撇、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61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起源

顿姓主要源自:姬姓。

顿姓顿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族姬弱的封国顿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姬姓周族有王裔名弱,受封于顿(今河南商水),建立顿子国,也称弱顿子。到了西周末期,顿国为妫姓的陈国所逼,被迫南迁至今河南项城西南一带,因而又称为南顿国。古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小诸侯国之一。按照周王朝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顿国国君在史籍中被称作“顿子”,显示顿为第四等的子爵小国,按周制,方圆五十里而已。顿国爵低疆狭,民寡势弱,文献记载简约,考古资料非常有限。

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四年(楚昭王熊壬二十年,公元前496年),顿国的国君准备事奉晋国,于是便背叛了楚国,并和陈国断绝了友好关系。楚国便在陈国的帮助下发兵灭掉了顿国,使其纳入了楚国版图。这在史籍《春秋·定公十四年》中有记载:“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二月辛巳”,即夏历2月23日。在史籍《左传·定公十四年》中记载:“顿子牂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灭胡”。顿国自此并入楚地。显然,南顿国(顿子国)最后的确是被楚国所灭亡的,但时间是在河南省项城市政府所说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的一百三十四年后的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顿国从公元前1046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失或续,到公元前496年终为强楚所灭,总共存在了五百五十来年。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幻。

到了先秦末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顿国故地设置了南顿郡。到了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将其改置为南顿县。而亡国后的南顿国(顿子国)王室子孙和国民们,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即称顿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顿氏正宗。该支顿氏正确读音作dùn(ㄉㄨㄣˋ)。

顿姓顿姓起源二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中国西北地区除了有较多的马氏外,还保留了许多回族的传统姓氏和今天称为稀僻的姓氏,如:拉氏、陕氏、摆氏、靠氏、者氏、喜氏、牙氏、乜氏、糟氏、绽氏、扇氏、底氏、朵氏、敏氏、勉氏、把氏、初氏、满,洒氏、撒氏、尕氏、阿氏、讷氏、塔氏、纳氏、哈氏、虎氏、沙氏、喇氏、宝氏、和氏、贴氏、鲜氏、计氏、水,亢氏、仁氏、且氏、腊氏、百氏、花氏、冶氏、妥氏、黑氏、佑氏、拜氏、咸氏、茹氏、顿氏、芥氏、海氏、消氏、铁氏、笪,轿,密氏、查氏,朝氏、雒氏,踏氏、剡氏、销氏、终氏、阐氏、锁氏、母氏、明氏、嗽氏、邺氏、乍氏、佘氏、弥氏、元氏、帖氏、弭氏、来氏,脱氏、禹氏、关氏等姓氏。其中就有顿氏。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族姓氏中也没有的,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姓氏的文化内涵,也为回族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不过,回族顿氏起源于何时、何地,史无记载。有人声称是匈奴的分支高车族的后裔,唐、宋、元时期归附伊斯兰教,将以其先祖冒顿单于之名汉化的顿氏带入后来的回族。

顿姓顿姓起源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冒顿单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冒顿单于,公元前?~前174年待考,全名为挛鞮·冒顿,是头曼单于之子,他是秦末汉初时期著名的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09~前174年为期三十六年。冒顿,正确读音作mò dú(ㄇㄛˋ ㄉㄨㄛˊ),其姓挛鞮读音作luān dī(ㄌㄨㄢ ㄉㄧ),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杀了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而自立,是北方少数民族中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其子挛鞮·稽粥即位,号曰老上单于。冒顿单于是匈奴民族心目中无比崇尚的英雄,是他将整个匈奴民族引向全盛时代,因此在冒顿单于的后裔子孙以及后世的匈奴民族中,皆有以冒顿单于之名汉化为姓氏,冒氏、顿氏是非常普遍的用姓,后逐渐融入汉族、蒙古族、回纥族等民族中,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冒氏正确读音作mò(ㄇㄛˋ),不可读作mào(ㄇㄠˋ)。而顿氏正确读音作dú(ㄉㄨㄛˊ),能否读作dùn(ㄉㄨㄣˋ),还有待更严谨的姓氏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们研究。

顿姓顿姓起源四

源于器物,出自蒙古民族乐器名称冒顿潮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冒顿潮尔,是蒙古民族喜爱的一种胡笳,是木管、三孔、吹管乐器。“冒顿”,汉义“木头”;“潮尔”,就是这种胡笳乐器的真正名称。“潮尔”,实际上是古匈奴语,汉语译为“笳”字。在典籍《尔雅·释乐》中记述:“大管名”笄音正是潮尔。这种潮尔的吹奏方法十分特殊。它以竹或木为管,两端均无簧舌而空,吹奏时既不似箫,亦不似笛,而是将管头含唇内抵上齿,由吹奏者喉部发出低音,通过这种冒顿潮尔吹出美妙动听的旋律,听来使人产生一种悲戚苍凉之感。由于吹奏冒顿潮尔时需要喉唇并用、吟吹结合,因此这种吹奏之法不经长期习练是不易掌握的。如今,内蒙古喀喇沁旗一带著名的“横胡笳”,就是在古老的冒顿潮尔上进行改进,于一端加上了一个能振动发声的铜质簧片,并且把管身加长,两端镶以牛角,吹奏时两手斜横而持,省力而音色依然悲怆、苍凉、雄浑、悠扬,优美之极。

宋、元、明时期,人们将能够吹奏冒顿潮尔的蒙古艺人就称作“冒顿潮尔”,非常受蒙古族同胞的喜爱和尊敬,不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有操持该职业者即以其为姓氏,称冒顿潮尔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冒氏、顿氏、潮氏、尔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顿姓顿姓起源五

源于职业,出自满族社会职业撒顿,属于以职业称谓汉化为氏。

撒顿,满语为sadun,本义为“亲家”,后成为专职从事说媒者的称呼,就如同汉族中的“红娘”、“媒婆”等。后有人以其家族职业为汉化姓氏者,称撒氏、顿氏,世代相传至今。

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零八十位,以项城、漠南、漠北为郡望。

今北京市,天津市蓟县,河南省的漯河市原汇区、郾城县,山东省的济南市、青岛市、平度市、泰安市、菏泽市牡丹区、德州市平原县、禹城县、枣庄市台儿庄区、东明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保定市博野县、廊坊市、高碑店市、遵化市、丰润县、玉田县,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甘肃省的酒泉市,安徽省的宿州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嫩江县、兰西县,吉林省的长春市、白城市、桦甸市、梨树县,辽宁省的鞍山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新郑市、许昌市、开封市、濮阳市、漯河市源汇区、郾城县、平顶山市郏县、洛阳市、周口市、卢氏县、遂平县、长垣县、息县,江苏省的徐州市沛县,江西省的南昌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武昌区、荆州市江陵市、黄冈市浠水县、张家界市、公安县、潜江市、石首县、宜昌市、建始县,湖南省的衡阳市、怀化市溆浦县、芷江县、常德市石门县、慈利县,甘肃省的天水市,广东省的江门市、深圳市、惠州市,陕西省的三原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顿氏族人分布。

项城郡:在周初年为项子国,是西周初期封疆划界分封的子爵,也是封国而治的地方行政单位或行政区划之一,为周天子附庸国。到东周春秋时期,仍为项子国。东周战国时期,楚灭鲁,项地即改属于楚国。楚襄王时,将楚都由郢徙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秦始皇并兼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改陈地为颍川郡,以陈为县。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名。秦末楚汉相争之后,楚败汉胜,汉高祖在项地设置项县,属汝南郡。到东汉时,沿袭西汉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无变更,仍为项县,属汝南郡。三国时期,仍为项县,在曹魏统辖境域之内。项县隶属陈国。晋代行郡国制。项县名称未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颍、淮流域归属时变,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南朝刘宋时曾改项县为项城县,增一“城”字,属于豫州陈郡。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称项县,北魏时项县隶属陈郡,北齐时项县改属信州。南朝齐、梁也都仍称项县,梁时项县属因殷州。北朝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在项县侨立的秣陵县隶属北丹阳郡,项县仍隶属陈郡。隋朝统一中国后,确定为项城县。五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金代时,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元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明代时,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清代,项城县隶属河南省陈州府,疆域无大变化,但与西邻各县有插花地。中华民国时,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淮阳沦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项城项城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解放战争后期曾先后建立沈项临县和沈项淮县,隶属豫东行署。解放战争后,结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与四邻各县进行边境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与邻县间的插花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底,项城县城由老县城迁至水寨镇。1949~1953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1953年至1958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商丘专员公署。1959年至1961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员公署。1962年至1965年项城县隶属河南商丘专员公署。1965年至2000年项城县(市)隶属河南省周口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6月,周口撤地设市,项城隶属于周口市。

漠北: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从秦朝末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起至清朝统称“漠北“。汉朝时期所称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带,因其大部分位于长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称漠北,比照现在的政区,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为界,东大致到克鲁伦河,西以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8年),出于主动打击匈奴的需要,汉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阴山以北的大沙漠中。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多建庭于漠北,这样与南面的农居民族政权隔了一个大漠,有利于扬长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和东突厥都曾在一段时间内建庭于漠南,对汉族政权保持忠诚,然而其内心还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

漠南:主要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匈奴的发祥地就在漠南的阴山(今内蒙古鄂尔多斯)。

项城堂:以望立堂。

一、(頓)d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甘肃之酒泉,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南之卢氏,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子爵,顿子牂之国也。今陈州南顿,即其地。定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魏志·华陀传》有督邮顿子献;汉有顿肃,为邵阳长。望出魏郡。宋世登科有顿起、顿韪,皆蔡州人。”

二、(頓)

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顿姓起源:顿,春秋时姬姓国(故城在今河南项城西北),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顿姓名人:

顿子牂,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魏郡、云阳。

历史名人

顿姓古代名人

顿肃魏郡人。为邵阳长。

顿琦西汉,广州人。著名西汉孝子。据《广州先贤传》记载

顿起宋朝,蔡州人。宋朝泰州通判。

顿钦明朝,明洪武年间举人.

顿锐明朝,字叔养,号鸥汀;涿州人。著名明朝学者。明正德年间进士。著有《鸥汀集》十卷。

郡望

项城郡:在周初年为项子国,是西周初期封疆划界分封的子爵,也是封国而治的地方行政单位或行政区划之一,为周天子附庸国。到东周春秋时期,仍为项子国。东周战国时期,楚灭鲁,项地即改属于楚国。楚襄王时,将楚都由郢徙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秦始皇并兼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改陈地为颍川郡,以陈为县。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名。秦末楚汉相争之后,楚败汉胜,汉高祖在项地设置项县,属汝南郡。到东汉时,沿袭西汉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无变更,仍为项县,属汝南郡。三国时期,仍为项县,在曹魏统辖境域之内。项县隶属陈国。晋代行郡国制。项县名称未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颍、淮流域归属时变,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南朝刘宋时曾改项县为项城县,增一“城”字,属于豫州陈郡。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称项县,北魏时项县隶属陈郡,北齐时项县改属信州。南朝齐、梁也都仍称项县,梁时项县属因殷州。北朝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在项县侨立的秣陵县隶属北丹阳郡,项县仍隶属陈郡。隋朝统一中国后,确定为项城县。五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金代时,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元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明代时,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清代,项城县隶属河南省陈州府,疆域无大变化,但与西邻各县有插花地。中华民国时,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淮阳沦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项城项城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解放战争后期曾先后建立沈项临县和沈项淮县,隶属豫东行署。解放战争后,结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与四邻各县进行边境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与邻县间的插花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底,项城县城由老县城迁至水寨镇。1949~1953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1953年至1958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商丘专员公署。1959年至1961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员公署。1962年至1965年项城县隶属河南商丘专员公署。1965年至2000年项城县(市)隶属河南省周口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6月,周口撤地设市,项城隶属于周口市。

漠北: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从秦朝末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起至清朝统称“漠北“。汉朝时期所称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带,因其大部分位于长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称漠北,比照现在的政区,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为界,东大致到克鲁伦河,西以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8年),出于主动打击匈奴的需要,汉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阴山以北的大沙漠中。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多建庭于漠北,这样与南面的农居民族政权隔了一个大漠,有利于扬长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和东突厥都曾在一段时间内建庭于漠南,对汉族政权保持忠诚,然而其内心还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

漠南:主要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匈奴的发祥地就在漠南的阴山(今内蒙古鄂尔多斯)。

项城堂:以望立堂。

一、(頓)d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甘肃之酒泉,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南之卢氏,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子爵,顿子牂之国也。今陈州南顿,即其地。定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魏志·华陀传》有督邮顿子献;汉有顿肃,为邵阳长。望出魏郡。宋世登科有顿起、顿韪,皆蔡州人。”

二、(頓)

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顿姓起源:顿,春秋时姬姓国(故城在今河南项城西北),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顿姓名人:

顿子牂,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魏郡、云阳。

姓氏源流

一、(頓)d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甘肃之酒泉,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南之卢氏,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子爵,顿子牂之国也。今陈州南顿,即其地。定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魏志·华陀传》有督邮顿子献;汉有顿肃,为邵阳长。望出魏郡。宋世登科有顿起、顿韪,皆蔡州人。”

二、(頓)

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顿姓起源:顿,春秋时姬姓国(故城在今河南项城西北),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顿姓名人:

顿子牂,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魏郡、云阳。

堂号

项城郡:在周初年为项子国,是西周初期封疆划界分封的子爵,也是封国而治的地方行政单位或行政区划之一,为周天子附庸国。到东周春秋时期,仍为项子国。东周战国时期,楚灭鲁,项地即改属于楚国。楚襄王时,将楚都由郢徙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秦始皇并兼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改陈地为颍川郡,以陈为县。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名。秦末楚汉相争之后,楚败汉胜,汉高祖在项地设置项县,属汝南郡。到东汉时,沿袭西汉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无变更,仍为项县,属汝南郡。三国时期,仍为项县,在曹魏统辖境域之内。项县隶属陈国。晋代行郡国制。项县名称未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颍、淮流域归属时变,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南朝刘宋时曾改项县为项城县,增一“城”字,属于豫州陈郡。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称项县,北魏时项县隶属陈郡,北齐时项县改属信州。南朝齐、梁也都仍称项县,梁时项县属因殷州。北朝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在项县侨立的秣陵县隶属北丹阳郡,项县仍隶属陈郡。隋朝统一中国后,确定为项城县。五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金代时,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元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明代时,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清代,项城县隶属河南省陈州府,疆域无大变化,但与西邻各县有插花地。中华民国时,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淮阳沦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项城项城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解放战争后期曾先后建立沈项临县和沈项淮县,隶属豫东行署。解放战争后,结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与四邻各县进行边境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与邻县间的插花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底,项城县城由老县城迁至水寨镇。1949~1953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1953年至1958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商丘专员公署。1959年至1961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员公署。1962年至1965年项城县隶属河南商丘专员公署。1965年至2000年项城县(市)隶属河南省周口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6月,周口撤地设市,项城隶属于周口市。

漠北: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从秦朝末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起至清朝统称“漠北“。汉朝时期所称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带,因其大部分位于长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称漠北,比照现在的政区,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为界,东大致到克鲁伦河,西以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8年),出于主动打击匈奴的需要,汉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阴山以北的大沙漠中。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多建庭于漠北,这样与南面的农居民族政权隔了一个大漠,有利于扬长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和东突厥都曾在一段时间内建庭于漠南,对汉族政权保持忠诚,然而其内心还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

漠南:主要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匈奴的发祥地就在漠南的阴山(今内蒙古鄂尔多斯)。

项城堂:以望立堂。

一、(頓)d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甘肃之酒泉,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南之卢氏,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子爵,顿子牂之国也。今陈州南顿,即其地。定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魏志·华陀传》有督邮顿子献;汉有顿肃,为邵阳长。望出魏郡。宋世登科有顿起、顿韪,皆蔡州人。”

二、(頓)

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顿姓起源:顿,春秋时姬姓国(故城在今河南项城西北),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顿姓名人:

顿子牂,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魏郡、云阳。

[ 顿 ]字的同音字 - [ dun,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