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ǎ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77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昶姓主要源自:姬姓。
昶姓昶姓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朝时期学官博士,属于以官称别号为氏。博士,始见于战国时期,秦朝沿置,掌通古今之学。西汉时期,博士为太常(亦称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之官员)的属官,负责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到汉武帝时期,特设有“五经博士”,以经学教授王族子弟。到东汉时期,设置有十四名博士,分掌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仍然属于太常统辖。
由于博士们皆学识渊博,通古博今,“如史之昶”,因此又别称为昶学、昶士、昶师、昶父。在博士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称别号为姓氏者,称昶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昶姓昶姓起源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王朝鲜卑族都督拔略昶,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拨略氏后改为略氏”。《姓纂》、《氏族略》、《辨证》中皆记载:“拔略氏改为苏氏。” 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分析:“拔略当卽拨略之异译。魏末有都督拔略昶,即此族人。”拔略氏,为北魏王朝中鲜卑拓跋部之拔略氏族,世居于代北地区(今河套地区),历出军政官吏,后来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实行汉化,由代北南迁于河南地区的拔略氏改为汉姓苏氏,留居代北地区的拔略氏后汉化为拔氏、略氏。史书中所记之都督拔略昶,即北魏王朝的雍州(今陕西凤翔)都督,在史籍《周书》中记载:“太昌初(公元532年),以胜为领军将军,寻除侍中。孝武帝将图齐神武,以胜弟岳拥众关西,欲广其势援,乃拜胜为都督三荆、二郢、南襄、南雍七州诸军事,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加授南道大行台尚书左仆射。胜攻梁下溠戍,擒其戍主尹道珍等。又使人诱动蛮王文道期,率其种落归款。梁雍州刺史萧续击道期不利,汉南大骇。胜遣大都督独孤信、军司史宁。欧阳酇城。南雍州刺史长孙亮、南荆州刺史李魔怜、大都督王元轨取久山(今浙江建德)、白洎(今江西洎阳),都督拔略昶、史仵龙取义城(近安徽合肥)、均口(今安徽巢湖),擒梁将庄思延,获甲卒数千人。”
在拔略·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昶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昶姓昶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的后裔孟知祥第三子孟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初名孟仁赞,字保元,邢州龙岗人(今河北邢台),著名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高祖皇帝孟知祥的第三子,也是后蜀国的末代皇帝(公元934~964年在位),在位时间三十一年。孟昶即位初年,曾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积极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使后蜀国势强盛,将割据势力的北线疆土扩展到今陕西长安一线。但他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以至于朝政十分腐败。
后蜀广政三十年(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北宋太祖赵匡胤令大将军王全斌指挥宋军以两路并进伐后蜀国,后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后蜀军精兵全军覆灭,宋军随后包围了后蜀国的都城成都府,孟昶被迫投降,后蜀国灭亡。孟昶被俘后,被宋太祖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连同宗亲家眷皆被扣居在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孟昶在汴梁郁郁而终(一说被宋太祖密令赵匡义将其毒死)。
在孟昶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昶氏,以念先祖曾为帝时之辉煌,世代相传至今。
昶姓昶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孛儿只斤氏、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源于蒙古乞颜部族,一说源于姬姓轩辕氏,出自蒙古族尼伦奇雅特·古孛尔只斤·乞颜部(亦称乞彦、奇渥温),属于以部落、部族名称为氏。关于乞颜氏的远源,一说为白狄,一说为拓拔氏,而拓拔氏即为黄帝轩辕氏的北支后裔。远古蒙古族人的图腾为“孛儿贴赤那”,形象示为苍狼,亦可能为孛儿只斤氏的姓氏起源,这有待进一步考证。孛儿只斤氏在古突厥语中意为“蓝眼睛的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皆世代相传至今,其汉化姓氏多为昶氏、鲍氏、宝氏、包氏、孛氏、铁氏、余氏、博氏、奇氏、罗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波氏等三十余氏。
该支昶氏始祖为明清之际的博尔济吉特·恩格得理尔,率部归附后金政权,得赐一等侯爵,其后代为杭州将军、热河都统博尔济吉特·成德,满洲正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成德的儿子就是清朝中期鸦片战争中著名的投降卖国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世袭一等侯爵之位,久膺疆寄,历任刑部郎中、通政使司副使、河南按察使、江宁、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按察使、山东巡抚、两江总督兼署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兼海关监督、驻藏办事大臣等,一直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清道光皇帝)所倚重,后任钦差大臣,建立了著名的江北大营以对抗太平军,最后在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病死军中。在其后裔子孙中,即有取“昶”为汉化姓氏者,即子孙“雅㫤久明”之义,称昶氏,多居今河北省承德市。
昶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六百三十三位,多以热河、滦平为郡望。
今河北省的承德市滦平县、湖南省的长沙市、常德市,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县、四川省的成都市、万县,江苏省的常州市,广东省的广州市、韶关市、清远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昶氏族人分布。
热河厅:亦称承德州,即今河北承德原,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据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比较丰富,在滦河流域先后发现属红山文化遗存六七处。主要有金沟屯,窑山,海龙沟,吕泉子,抬头山等遗址。地表遗物有泥制红陶筒形器,压印之字文陶片,彩陶片,细石叶等。其中滦平金沟屯后台子遗址出土的青石雕女神像属新石器时代器物,是中国早期石雕艺术品。距今约五千年前夏商文化遗存在承德的滦河、伊逊河、老哈河、潮白河流域分布密集,承德市的安远庙,平泉县的沟门子,化营子等地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石器同商代的遗物接近。主要有石斧、石铲、长方形石刀、陶鬲、陶盆等。丰宁县的胡盆沟、城根营,滦平县的营房、苘子沟等地有夏家店上层文化类型的遗址和墓葬。出土文物最富有特征的是带双直耳的高尖足粗红陶鬲、罐、单孔锤斧,也有形状独特的青铜器。滦平苘子沟发现的山戎氏墓葬出土的牛首青铜刀,铃首青铜刀,既有山戎氏族特点,又有中原文化特征。距今两千四百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承德地区属燕国的渔阳郡。在丰宁围场境内,有燕秦长城遗址。1953年,在兴隆县战国冶铁遗址中出土一批成套的铁范。这批铁范是用来铸铁器的,可以连续使用,较之一次性的陶范铸铁器,有很大进步,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承德的围场县大兴永小椎子山古城先后出土五枚中国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铁权。第一枚秦权表面阴刻着秦始皇二十六年(据今2300年前)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伴随出土的还有秦代瓦当、半两钱和铜镜。承德的汉朝遗存比较丰富,汉朝据今约两千年,在一些汉墓中出土的铜盘、行灯、博山炉、铜镜等器物的风格同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器物相近。除出土文物外,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汉朝古冶铜遗址。这处遗址保存了从开采到冶炼的全部生产过程,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冶炼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承德还有出土的隋唐时期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鎏金铜盘和铜壶。从造型和图案看属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产物。公元十三世纪辽、金时期,承德为契丹女真、蒙古族活动中心。大小兴州是当时的重镇。有大量的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有辽金时期北安洲古城遗址,有辽金古墓群。这些古墓群具有极高的价值,墓内有辽代的壁画,墓志记载了大量的史实,石羊石虎群反映了辽代贵族墓葬风格受唐朝的风俗影响很深。在一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的文物。这是辽代的砖塔。1972年在承德县深水河发现辽代的契丹文金、银牌,这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发现。金牌和银牌上,均刻契丹国书,推断释文为“敕宜速”,同辽史记载的皇帝圣旨牌情况相符合,是皇帝遣使传达诏令,抽发兵马,征调物资,等紧急军务所用。金银牌的发现,对了解当时历史,兵制符牌制度和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公元十五世纪,元代的半截塔在围场县境内,塔座正方形,塔身椭圆形,典型的中国元代建筑风格。据考证,承德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战国时代,燕国在这一地区设置过郡一级的地方政府,秦以后历代也曾设置过地方政府。秦汉至元明时期,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现承德市区所在地仍只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叫热河上营。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热河厅,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改名为承德州,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此后承德逐渐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的都市。但从清咸丰继位(公元1851年)始,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承德日渐衰落,满目荒凉。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热河特别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成立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德市由衰落转入新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与承德地区合并。
滦平县:滦平处于京、津、辽、蒙四省市“金三角”交汇点,素有京师(北京)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冲,历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地”的说法,在燕山中麓地区新石器文化早期阶段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工作者在滦平县东营子村进行发掘时,发现四十八座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墓葬,出土四十五件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等类文物,其中包括一件造型精美的战国时期“天鹅衔龟形铜带钩”。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设喀喇河屯厅,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相传因喀喇河屯濒临滦河,取“滦河无患,民得平安”之意。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包括东段司马台)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旅游景点风景区,生长有罕见奇花——大花勺兰。。金山岭长城气势雄伟,敌楼密集,视野开阔,建筑艺术精湛。御苑森林公园、狩猎场、转山湖自然风景区、清朝行宫遗址等景点分布在京承旅游公路沿线,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热河堂:以望立堂,亦称承德堂、上营堂。
滦平堂:以望立堂。
一、昶chǎng
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中国姓氏大全》注云:“现代北方有(此姓)。一说即畅姓分支。”仅供参考。
二、昶
综合:
或系畅姓所改。北京大兴、河北隆化、围场、台湾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热河厅:亦称承德州,即今河北承德原,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据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比较丰富,在滦河流域先后发现属红山文化遗存六七处。主要有金沟屯,窑山,海龙沟,吕泉子,抬头山等遗址。地表遗物有泥制红陶筒形器,压印之字文陶片,彩陶片,细石叶等。其中滦平金沟屯后台子遗址出土的青石雕女神像属新石器时代器物,是中国早期石雕艺术品。距今约五千年前夏商文化遗存在承德的滦河、伊逊河、老哈河、潮白河流域分布密集,承德市的安远庙,平泉县的沟门子,化营子等地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石器同商代的遗物接近。主要有石斧、石铲、长方形石刀、陶鬲、陶盆等。丰宁县的胡盆沟、城根营,滦平县的营房、苘子沟等地有夏家店上层文化类型的遗址和墓葬。出土文物最富有特征的是带双直耳的高尖足粗红陶鬲、罐、单孔锤斧,也有形状独特的青铜器。滦平苘子沟发现的山戎氏墓葬出土的牛首青铜刀,铃首青铜刀,既有山戎氏族特点,又有中原文化特征。距今两千四百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承德地区属燕国的渔阳郡。在丰宁围场境内,有燕秦长城遗址。1953年,在兴隆县战国冶铁遗址中出土一批成套的铁范。这批铁范是用来铸铁器的,可以连续使用,较之一次性的陶范铸铁器,有很大进步,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承德的围场县大兴永小椎子山古城先后出土五枚中国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铁权。第一枚秦权表面阴刻着秦始皇二十六年(据今2300年前)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伴随出土的还有秦代瓦当、半两钱和铜镜。承德的汉朝遗存比较丰富,汉朝据今约两千年,在一些汉墓中出土的铜盘、行灯、博山炉、铜镜等器物的风格同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器物相近。除出土文物外,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汉朝古冶铜遗址。这处遗址保存了从开采到冶炼的全部生产过程,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冶炼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承德还有出土的隋唐时期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鎏金铜盘和铜壶。从造型和图案看属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产物。公元十三世纪辽、金时期,承德为契丹女真、蒙古族活动中心。大小兴州是当时的重镇。有大量的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有辽金时期北安洲古城遗址,有辽金古墓群。这些古墓群具有极高的价值,墓内有辽代的壁画,墓志记载了大量的史实,石羊石虎群反映了辽代贵族墓葬风格受唐朝的风俗影响很深。在一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的文物。这是辽代的砖塔。1972年在承德县深水河发现辽代的契丹文金、银牌,这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发现。金牌和银牌上,均刻契丹国书,推断释文为“敕宜速”,同辽史记载的皇帝圣旨牌情况相符合,是皇帝遣使传达诏令,抽发兵马,征调物资,等紧急军务所用。金银牌的发现,对了解当时历史,兵制符牌制度和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公元十五世纪,元代的半截塔在围场县境内,塔座正方形,塔身椭圆形,典型的中国元代建筑风格。据考证,承德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战国时代,燕国在这一地区设置过郡一级的地方政府,秦以后历代也曾设置过地方政府。秦汉至元明时期,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现承德市区所在地仍只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叫热河上营。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热河厅,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改名为承德州,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此后承德逐渐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的都市。但从清咸丰继位(公元1851年)始,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承德日渐衰落,满目荒凉。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热河特别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成立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德市由衰落转入新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与承德地区合并。
滦平县:滦平处于京、津、辽、蒙四省市“金三角”交汇点,素有京师(北京)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冲,历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地”的说法,在燕山中麓地区新石器文化早期阶段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工作者在滦平县东营子村进行发掘时,发现四十八座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墓葬,出土四十五件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等类文物,其中包括一件造型精美的战国时期“天鹅衔龟形铜带钩”。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设喀喇河屯厅,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相传因喀喇河屯濒临滦河,取“滦河无患,民得平安”之意。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包括东段司马台)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旅游景点风景区,生长有罕见奇花——大花勺兰。。金山岭长城气势雄伟,敌楼密集,视野开阔,建筑艺术精湛。御苑森林公园、狩猎场、转山湖自然风景区、清朝行宫遗址等景点分布在京承旅游公路沿线,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热河堂:以望立堂,亦称承德堂、上营堂。
滦平堂:以望立堂。
一、昶chǎng
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中国姓氏大全》注云:“现代北方有(此姓)。一说即畅姓分支。”仅供参考。
二、昶
综合:
或系畅姓所改。北京大兴、河北隆化、围场、台湾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一、昶chǎng
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中国姓氏大全》注云:“现代北方有(此姓)。一说即畅姓分支。”仅供参考。
二、昶
综合:
或系畅姓所改。北京大兴、河北隆化、围场、台湾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热河厅:亦称承德州,即今河北承德原,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据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比较丰富,在滦河流域先后发现属红山文化遗存六七处。主要有金沟屯,窑山,海龙沟,吕泉子,抬头山等遗址。地表遗物有泥制红陶筒形器,压印之字文陶片,彩陶片,细石叶等。其中滦平金沟屯后台子遗址出土的青石雕女神像属新石器时代器物,是中国早期石雕艺术品。距今约五千年前夏商文化遗存在承德的滦河、伊逊河、老哈河、潮白河流域分布密集,承德市的安远庙,平泉县的沟门子,化营子等地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石器同商代的遗物接近。主要有石斧、石铲、长方形石刀、陶鬲、陶盆等。丰宁县的胡盆沟、城根营,滦平县的营房、苘子沟等地有夏家店上层文化类型的遗址和墓葬。出土文物最富有特征的是带双直耳的高尖足粗红陶鬲、罐、单孔锤斧,也有形状独特的青铜器。滦平苘子沟发现的山戎氏墓葬出土的牛首青铜刀,铃首青铜刀,既有山戎氏族特点,又有中原文化特征。距今两千四百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承德地区属燕国的渔阳郡。在丰宁围场境内,有燕秦长城遗址。1953年,在兴隆县战国冶铁遗址中出土一批成套的铁范。这批铁范是用来铸铁器的,可以连续使用,较之一次性的陶范铸铁器,有很大进步,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承德的围场县大兴永小椎子山古城先后出土五枚中国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铁权。第一枚秦权表面阴刻着秦始皇二十六年(据今2300年前)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伴随出土的还有秦代瓦当、半两钱和铜镜。承德的汉朝遗存比较丰富,汉朝据今约两千年,在一些汉墓中出土的铜盘、行灯、博山炉、铜镜等器物的风格同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器物相近。除出土文物外,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汉朝古冶铜遗址。这处遗址保存了从开采到冶炼的全部生产过程,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冶炼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承德还有出土的隋唐时期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鎏金铜盘和铜壶。从造型和图案看属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产物。公元十三世纪辽、金时期,承德为契丹女真、蒙古族活动中心。大小兴州是当时的重镇。有大量的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有辽金时期北安洲古城遗址,有辽金古墓群。这些古墓群具有极高的价值,墓内有辽代的壁画,墓志记载了大量的史实,石羊石虎群反映了辽代贵族墓葬风格受唐朝的风俗影响很深。在一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的文物。这是辽代的砖塔。1972年在承德县深水河发现辽代的契丹文金、银牌,这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发现。金牌和银牌上,均刻契丹国书,推断释文为“敕宜速”,同辽史记载的皇帝圣旨牌情况相符合,是皇帝遣使传达诏令,抽发兵马,征调物资,等紧急军务所用。金银牌的发现,对了解当时历史,兵制符牌制度和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公元十五世纪,元代的半截塔在围场县境内,塔座正方形,塔身椭圆形,典型的中国元代建筑风格。据考证,承德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战国时代,燕国在这一地区设置过郡一级的地方政府,秦以后历代也曾设置过地方政府。秦汉至元明时期,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现承德市区所在地仍只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叫热河上营。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热河厅,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改名为承德州,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此后承德逐渐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的都市。但从清咸丰继位(公元1851年)始,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承德日渐衰落,满目荒凉。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热河特别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成立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德市由衰落转入新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与承德地区合并。
滦平县:滦平处于京、津、辽、蒙四省市“金三角”交汇点,素有京师(北京)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冲,历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地”的说法,在燕山中麓地区新石器文化早期阶段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工作者在滦平县东营子村进行发掘时,发现四十八座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墓葬,出土四十五件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等类文物,其中包括一件造型精美的战国时期“天鹅衔龟形铜带钩”。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设喀喇河屯厅,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相传因喀喇河屯濒临滦河,取“滦河无患,民得平安”之意。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包括东段司马台)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旅游景点风景区,生长有罕见奇花——大花勺兰。。金山岭长城气势雄伟,敌楼密集,视野开阔,建筑艺术精湛。御苑森林公园、狩猎场、转山湖自然风景区、清朝行宫遗址等景点分布在京承旅游公路沿线,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热河堂:以望立堂,亦称承德堂、上营堂。
滦平堂:以望立堂。
一、昶chǎng
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中国姓氏大全》注云:“现代北方有(此姓)。一说即畅姓分支。”仅供参考。
二、昶
综合:
或系畅姓所改。北京大兴、河北隆化、围场、台湾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其他姓氏
[ 昶 ]字的同音字 - [ chang ]
[ 昶 ]的同部首字 - [ 日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