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á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653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昂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
昂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帝王国君之称号,属于以君王称号为氏。昂,为自称,即男子称“我”,是古老的古代帝王、诸侯国君主自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改称“孤”、“寡”,秦始皇之后始称“朕”。称“昂”者,必为君王或贵胄,其后裔子孙有以其称号为姓氏者,称昂氏。姎,亦为自称,即女子称“我”,是古老的古代帝后、诸侯国君妃自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改称“寡”,秦始皇之后始称“哀”。称“姎”者,必为君王后、妃,其后裔子孙有以其称号为姓氏者,称姎氏。古代时期“姎”、“昂”、“昂”三字同义通假,后有避君讳改称昂氏者。
“昂”字,“承君之德”之义,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
昂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大夫昂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昂,周大夫昂叔之后。”这在史籍《姓氏词典》、《稀姓录》中皆有记载。昂,为西周时期地邑名(今四川青城),昂叔被赐封于昂地,其后裔子孙以邑为姓氏,称昂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昂氏之启。
姬姓昂氏族人大多尊奉姬昂叔为得姓始祖,其姓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
昂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穆公之子公子昂,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源韵谱》记注:“宋公子昂之后。”在文献《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也记载:“昂,为春秋时宋穆公之子。此当系出子姓,乃以祖父名字为氏。”宋穆公即是宋公和,名叫子和,逝世于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子冯,另一个名叫子昂,子昂的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昂氏。按理,诸侯死后,嫡长子继位,但宋穆公在临终时,却把太宰华父督、大司马孔父、侄子与夷都叫到床前。宋穆公说:“我大哥宋宣公认为我贤,非要立我为君,这可就委屈了侄子与夷。如今我已经不行了,托你们的福,要是我死后能得个全尸。到了阴曹地府,我哥要是问起他儿子怎么样了,我可怎么说呢?所以呀,在我死后,你们要立与夷为国君,这样我就虽死无悔啦。”孔父和与夷一听,马上都表态道:“可文武群臣都愿效忠您的儿子子冯呀!”宋穆公说:“不行!我哥是为贤而让位给我的,我要不让给侄子,我还算什么贤,不成罪人了吗?”最终,宋穆公把儿子冯赶到郑国去住,到底让与夷继了位,是为宋殇公。事后不久,卫国为了联合宋国攻打郑国,就对宋殇公说:“子冯在郑国终究是个祸害,您要是想除掉他,我们卫国愿意帮您的忙。”这证明宋殇公与子冯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而公子冯被宋穆公剥夺了政治前途,赶到了郑国寄人蓠下,当然也不肯善罢甘休,从此种下了宋国连年战乱的原由。大司马孔父有一个“美而艳”的老婆,不幸被华父督在街头偶遇,看得这位宋国的太宰眼儿也直了,路也不会走了。回家之后华父督满脑门子都是美人儿,终于按捺不住,杀了同僚孔父霸占了美人儿。宋殇公了解了这个丑闻后大怒,华父督便一不做二不休,连宋殇公也杀了,然后把在郑国逃难的子冯迎回国,立为宋庄公,子冯终于还是回来当上了宋国的君主。
子姓昂氏族人皆尊奉宋庄公的弟弟子昂为得姓始祖,其姓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
昂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昂沁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元末明初,蒙古族昂沁部族人因避战乱,自辽东地区迁徙至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镇昂集村安家落户,取部族名称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昂氏,逐渐繁衍形成一个较大的昂集村,后有分支迁播至巢湖市柘皋镇一带。
蒙古族昂氏的姓氏读音作áng(ㄤˊ)。
昂姓起源五
源于彝族,出自元、明之际鲁魁山野夷酋长勒昂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鲁魁山野夷,就是元、明、清诸朝时期对居于云南石林地区的彝族同胞之称,其酋首世称“勒昂”,汉义即首领、头人。其后裔子孙有以其称谓汉化为姓氏者,称昂氏,表示为彝家贵族后裔。彝族昂氏,生息繁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乡。今在圭山乡老海宜村边的三棵百年古树下,有昂氏合族立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农历6月29日的碑刻,碑文用彝、汉文字记述了彝族昂氏的迁徙和演变过程,称“海宜昂氏宗谱碑”。在海宜昂氏宗谱碑的碑文中,汉文楷书阴刻,从右至左直书;彝文则阴刻,由今板桥乡新则村昂发林书写。碑文字迹清晰,碑中部阴刻彝文大字一行共二十四字,汉意为“我昂氏先祖系从贵州篮戴府搬迁到海宜村居住的。”两侧用汉文阴刻家谱;中间一块碑刻的中部刻汉文大字一行“远故显考乡评昂公讳莫之墓”,右侧刻昂氏祖先昂莫的生卒年代及迁到海宜村居住的时间,左侧为彝汉文对照的立碑年代;左侧碑刻“昂氏合族家谱碑记”,记载了昂氏祖先从贵州搬迁到圭山海宜村定居,后家族人口增多散居于路南、弥勒等县的历史。该碑为彝族撒尼、阿细昂氏合族的家谱碑,详细记录了昂氏家谱及昂氏祖先为避战乱,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迁至海宜村居住的历史事实。汉文碑序记载:“昂氏祖先是从四川兰岱山搬迁到圭山,定居圭山乡属海宜老寨。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多,昂氏子孙散居于路南境内海邑、野核桃树、糯衣、冒水洞、尾堵渣、寨黑等村,远者迁徙到弥勒县属西山区法雨哨、蚂蚁箐等阿细村寨,同化为阿细支系中。”彝族昂氏原碑座西面东,石灰石质,原碑为三门四柱式碑刻,有额,高两米七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砸断,现存三块。此碑对研究古彝文和撒尼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0年4月3日被石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彝族昂氏的姓氏读音作áng(ㄤˊ)。
昂姓起源六
源于党项族,出自宋、元时期池州官吏唐兀·昂吉的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在所谓“色目人”中有一支唐兀氏族人,多有为官者。其实,唐兀氏族人就是党项族民族,蒙古族人称党项族人为“唐兀”,或称唐兀惕、唐忽惕等,原为西羌族的一个分支。西夏王朝灭亡后,作为色目人的党项族人相对于汉族待遇好得多,在元朝中、下级政府中多有担任官吏者。在唐兀人官吏中,有一著名的池州录事叫唐兀·昂吉,祖上世居西夏(今宁夏银川)。在元朝灭亡之后,其后裔子孙即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称昂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安徽池州昂氏的主流,其姓氏读音作áng(ㄤˊ)。
昂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七百六十七位,多以荥阳、池州为郡望。
今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获鹿县,上海市,云南省的石林市彝族自治县、弥勒县,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巢湖市、安庆市、芜湖市、滁州市全椒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江苏省的镇江市,山东省枣庄市,四川省的宜宾市,广东省的顺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昂氏族人分布。
荥阳郡: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称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秦朝时期始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池州: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池州,治所在石城(原秋浦县治,今贵池区殷汇镇),隶秋浦、南陵两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撤池州,所辖县还隶宣州。唐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在池口河(今称秋浦河)和清溪河两条河流的入江口之间的贵口复建池州,并将县治原在石城(今贵池殷汇镇石城村)的秋浦县迁来附郭,池州隶属于宣州观察使,治贵口(今市城区),隶秋浦、青阳、石埭、至德四县。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五代十国时期,杨吴顺义二年(壬午,公元922年)改至德为建德、杨吴顺义六年(丙戌,公元926年)改秋浦为贵池,旧志载杨吴曾升青阳为胜远军。南唐升元二年(戊戌,公元938年)升池州为唐化军,治贵口(今市城区),隶贵池、建德、石埭三县;青阳县在南唐时复县,但属升州。元朝事情为池州路,明、清两朝为池州府。1949年设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专署驻贵池县,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石埭、太平、铜陵等7县。1950年撤销大通市;原芜当专区所属繁昌县划入池州专区,辖八县。1952年撤销池州专区:将贵池、铜陵、青阳、至德、东流五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埭两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县划归芜湖专区。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立东至县;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1959年与太平县合并)的部分县域并入贵池县西南划出的二区、八乡置石台县。1965年复设池州专区,专署驻贵池县。原属安庆专区的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东至(驻尧度街)、铜陵四县划入池州专区。由太平、贵池两县析置石台县(驻七里镇),辖五县。1970年池州专区改称池州地区,地区驻贵池县。辖贵池(驻池州镇)、铜陵、青阳(驻蓉城镇)、石台(驻七里镇)、东至(驻尧度街)等五县。1974年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领导;原属徽州专区的太平县划入池州地区,辖五县。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撤销池州地区,所属的贵池、东至两县划归安庆地区;青阳县划归宣城地区(1983年青阳县划归芜湖市);石台、太平两县划归徽州地区。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池州地区,辖芜湖市的青阳县,原安庆地区的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市,行署驻贵池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贵池区。
荥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邲邑堂。
池州堂:以望立堂,亦称秋浦堂。
一、昂á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青海之天峻,安徽之贵池、泾县,云南之路南、河口、邱北、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藏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1、或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姓氏考略》注云:“今合肥有昂氏。宜为西夏昂星之后。”昂星,西夏西南都统,其后有昂氏,此当出自古羌族之党项人。(按:《姓氏词典》据《姓苑》亦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系西夏昂星的后代。”云云。《姓苑》乃南朝宋何承天所撰,焉能记“西夏”人事?显见所据绝非《姓苑》)。
2、又云:“否则元人昂吉儿之后”,此当出自蒙古族。昂吉儿,姓野蒲氏,官至尚书右丞。
3、《云南通志》载:“明弥勒州土官昂普德,率众向化,亦以昂为氏。”弥勒州,元代所置,乃“此莫徒蛮之裔弥勒所据”,其地即今之弥勒县。
二、昂
昂姓分布:云南泸西、江苏高淳、上海嘉定、安徽合肥、滁县、淮南、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昂姓起源:
1、见《姓苑》。
2、相传为西夏时西南都统昂星之后。
3、或为元时尚书省右宰昂吉儿(野蒲氏)之后。
4、明清时广西府(故治在今云南泸西)知府昂氏,系彝族。今彝族姓。
5、哈尼族姓。
昂姓名人:
昂普德,明时云南弥勒州土官。昂绍善,清康熙丁未年进士。
昂姓古代名人
昂疏汉朝,大臣。
昂祗汉朝,大臣。
昂绍善清朝,字元长;安徽合肥昂集人。著名大臣。昂绍善性颖异,博通五经。在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考中进士,官居内阁中书,位列台辅高位。其子昂天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亦中进士,官居山东德州平原县知县。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农历7月19日,康熙大帝连下二道诰封,赠昂氏父子皆为文林郎;封昂绍善妻梁淑慎、昂天曾羽妻阎终温为孺人;同时,准入祀乡贤祠,人称“父子进士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如此,康熙大帝还赠御书匾额四块:“父子进士”、“昂氏宗祠”、“承先启后”等,分别高悬于祠堂大门及堂屋门楣上。可惜的是,除“父子进士”匾额仍清晰可见外,其余三块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父子进士祠”依然保存完好,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荥阳郡: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称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秦朝时期始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池州: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池州,治所在石城(原秋浦县治,今贵池区殷汇镇),隶秋浦、南陵两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撤池州,所辖县还隶宣州。唐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在池口河(今称秋浦河)和清溪河两条河流的入江口之间的贵口复建池州,并将县治原在石城(今贵池殷汇镇石城村)的秋浦县迁来附郭,池州隶属于宣州观察使,治贵口(今市城区),隶秋浦、青阳、石埭、至德四县。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五代十国时期,杨吴顺义二年(壬午,公元922年)改至德为建德、杨吴顺义六年(丙戌,公元926年)改秋浦为贵池,旧志载杨吴曾升青阳为胜远军。南唐升元二年(戊戌,公元938年)升池州为唐化军,治贵口(今市城区),隶贵池、建德、石埭三县;青阳县在南唐时复县,但属升州。元朝事情为池州路,明、清两朝为池州府。1949年设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专署驻贵池县,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石埭、太平、铜陵等7县。1950年撤销大通市;原芜当专区所属繁昌县划入池州专区,辖八县。1952年撤销池州专区:将贵池、铜陵、青阳、至德、东流五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埭两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县划归芜湖专区。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立东至县;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1959年与太平县合并)的部分县域并入贵池县西南划出的二区、八乡置石台县。1965年复设池州专区,专署驻贵池县。原属安庆专区的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东至(驻尧度街)、铜陵四县划入池州专区。由太平、贵池两县析置石台县(驻七里镇),辖五县。1970年池州专区改称池州地区,地区驻贵池县。辖贵池(驻池州镇)、铜陵、青阳(驻蓉城镇)、石台(驻七里镇)、东至(驻尧度街)等五县。1974年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领导;原属徽州专区的太平县划入池州地区,辖五县。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撤销池州地区,所属的贵池、东至两县划归安庆地区;青阳县划归宣城地区(1983年青阳县划归芜湖市);石台、太平两县划归徽州地区。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池州地区,辖芜湖市的青阳县,原安庆地区的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市,行署驻贵池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贵池区。
荥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邲邑堂。
池州堂:以望立堂,亦称秋浦堂。
一、昂á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青海之天峻,安徽之贵池、泾县,云南之路南、河口、邱北、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藏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1、或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姓氏考略》注云:“今合肥有昂氏。宜为西夏昂星之后。”昂星,西夏西南都统,其后有昂氏,此当出自古羌族之党项人。(按:《姓氏词典》据《姓苑》亦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系西夏昂星的后代。”云云。《姓苑》乃南朝宋何承天所撰,焉能记“西夏”人事?显见所据绝非《姓苑》)。
2、又云:“否则元人昂吉儿之后”,此当出自蒙古族。昂吉儿,姓野蒲氏,官至尚书右丞。
3、《云南通志》载:“明弥勒州土官昂普德,率众向化,亦以昂为氏。”弥勒州,元代所置,乃“此莫徒蛮之裔弥勒所据”,其地即今之弥勒县。
二、昂
昂姓分布:云南泸西、江苏高淳、上海嘉定、安徽合肥、滁县、淮南、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昂姓起源:
1、见《姓苑》。
2、相传为西夏时西南都统昂星之后。
3、或为元时尚书省右宰昂吉儿(野蒲氏)之后。
4、明清时广西府(故治在今云南泸西)知府昂氏,系彝族。今彝族姓。
5、哈尼族姓。
昂姓名人:
昂普德,明时云南弥勒州土官。昂绍善,清康熙丁未年进士。
一、昂á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青海之天峻,安徽之贵池、泾县,云南之路南、河口、邱北、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藏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1、或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姓氏考略》注云:“今合肥有昂氏。宜为西夏昂星之后。”昂星,西夏西南都统,其后有昂氏,此当出自古羌族之党项人。(按:《姓氏词典》据《姓苑》亦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系西夏昂星的后代。”云云。《姓苑》乃南朝宋何承天所撰,焉能记“西夏”人事?显见所据绝非《姓苑》)。
2、又云:“否则元人昂吉儿之后”,此当出自蒙古族。昂吉儿,姓野蒲氏,官至尚书右丞。
3、《云南通志》载:“明弥勒州土官昂普德,率众向化,亦以昂为氏。”弥勒州,元代所置,乃“此莫徒蛮之裔弥勒所据”,其地即今之弥勒县。
二、昂
昂姓分布:云南泸西、江苏高淳、上海嘉定、安徽合肥、滁县、淮南、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昂姓起源:
1、见《姓苑》。
2、相传为西夏时西南都统昂星之后。
3、或为元时尚书省右宰昂吉儿(野蒲氏)之后。
4、明清时广西府(故治在今云南泸西)知府昂氏,系彝族。今彝族姓。
5、哈尼族姓。
昂姓名人:
昂普德,明时云南弥勒州土官。昂绍善,清康熙丁未年进士。
荥阳郡: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称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秦朝时期始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池州: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池州,治所在石城(原秋浦县治,今贵池区殷汇镇),隶秋浦、南陵两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撤池州,所辖县还隶宣州。唐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在池口河(今称秋浦河)和清溪河两条河流的入江口之间的贵口复建池州,并将县治原在石城(今贵池殷汇镇石城村)的秋浦县迁来附郭,池州隶属于宣州观察使,治贵口(今市城区),隶秋浦、青阳、石埭、至德四县。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五代十国时期,杨吴顺义二年(壬午,公元922年)改至德为建德、杨吴顺义六年(丙戌,公元926年)改秋浦为贵池,旧志载杨吴曾升青阳为胜远军。南唐升元二年(戊戌,公元938年)升池州为唐化军,治贵口(今市城区),隶贵池、建德、石埭三县;青阳县在南唐时复县,但属升州。元朝事情为池州路,明、清两朝为池州府。1949年设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专署驻贵池县,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石埭、太平、铜陵等7县。1950年撤销大通市;原芜当专区所属繁昌县划入池州专区,辖八县。1952年撤销池州专区:将贵池、铜陵、青阳、至德、东流五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埭两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县划归芜湖专区。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立东至县;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1959年与太平县合并)的部分县域并入贵池县西南划出的二区、八乡置石台县。1965年复设池州专区,专署驻贵池县。原属安庆专区的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东至(驻尧度街)、铜陵四县划入池州专区。由太平、贵池两县析置石台县(驻七里镇),辖五县。1970年池州专区改称池州地区,地区驻贵池县。辖贵池(驻池州镇)、铜陵、青阳(驻蓉城镇)、石台(驻七里镇)、东至(驻尧度街)等五县。1974年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领导;原属徽州专区的太平县划入池州地区,辖五县。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撤销池州地区,所属的贵池、东至两县划归安庆地区;青阳县划归宣城地区(1983年青阳县划归芜湖市);石台、太平两县划归徽州地区。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池州地区,辖芜湖市的青阳县,原安庆地区的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市,行署驻贵池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贵池区。
荥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邲邑堂。
池州堂:以望立堂,亦称秋浦堂。
一、昂á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青海之天峻,安徽之贵池、泾县,云南之路南、河口、邱北、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藏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1、或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姓氏考略》注云:“今合肥有昂氏。宜为西夏昂星之后。”昂星,西夏西南都统,其后有昂氏,此当出自古羌族之党项人。(按:《姓氏词典》据《姓苑》亦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系西夏昂星的后代。”云云。《姓苑》乃南朝宋何承天所撰,焉能记“西夏”人事?显见所据绝非《姓苑》)。
2、又云:“否则元人昂吉儿之后”,此当出自蒙古族。昂吉儿,姓野蒲氏,官至尚书右丞。
3、《云南通志》载:“明弥勒州土官昂普德,率众向化,亦以昂为氏。”弥勒州,元代所置,乃“此莫徒蛮之裔弥勒所据”,其地即今之弥勒县。
二、昂
昂姓分布:云南泸西、江苏高淳、上海嘉定、安徽合肥、滁县、淮南、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昂姓起源:
1、见《姓苑》。
2、相传为西夏时西南都统昂星之后。
3、或为元时尚书省右宰昂吉儿(野蒲氏)之后。
4、明清时广西府(故治在今云南泸西)知府昂氏,系彝族。今彝族姓。
5、哈尼族姓。
昂姓名人:
昂普德,明时云南弥勒州土官。昂绍善,清康熙丁未年进士。
其他姓氏
[ 昂 ]字的同音字 - [ ang ]
[ 昂 ]的同部首字 - [ 日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