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ài ]

读音:ài

拼音:ai

简繁:愛

五笔:EPDC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EPDC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BBKE

结构:上中下

郑码:PVGX

四角:20407

区位:1614

统一码:7231

异体字:愛,㤅,?,?,?,?,?

英汉互译:love,be fond of,like

笔顺:撇、点、点、撇、点、横撇/横钩、横、撇、横撇/横钩、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9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99

内容来源于:www.9412.cn

起源

爱姓起源一

源于回鹘族,出自唐朝时期西域回鹘(回纥)国相爱邪勿的后代,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唐时,回鹘国有相爱邪勿,赐以爱为姓,名弘顺。”隋、唐时期,西域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回鹘,相传乃匈奴民族的一个分支。唐朝时候,大唐帝国声威远播,许多地方人都纷纷归顺。

唐武帝李炎时期(公元841~846年),一些回鹘首领来唐朝,北方回鹘国的过相叫爱邪勿,是根据当地发音译成汉语的。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宠爱,唐武帝分别赐于他们汉族姓名,根据国相邪勿得名字的译音,赐给他一个“爱”姓。爱首相于是又改汉名为爱弘顺,回鹘国也从此成为唐朝的附庸国。爱弘顺十分尊敬唐朝政府,后来曾为唐王朝驻守太原,他的后裔子孙十分昌盛,后尽居于中原,他们都承袭沿用唐皇赐姓,皆称爱氏,世代相传至今。宋朝时期,有个著名的刺史就叫爱申,他就是爱弘顺的后裔。爱氏主要定居在今山西省的西北部,古称西河郡。

该支爱氏正确读音作huì(ㄏㄨㄟˋ),族人皆尊奉爱邪勿为得姓始祖。

爱姓起源二

新莽时有农民起义领袖爱曾,似乎唐前已有爱姓。

爱姓起源三

出自他族。古代其他民族以爱为名者,汉化后也有的以爱为氏;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爱氏。

爱姓起源四

源于阿拉伯族,出自叙利亚西部操阿拉伯语的拂林人爱薛,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爱薛,公元?~1308年待考,阿拉伯人,又译称海薛、也薛;叙利亚西部操阿拉伯语的拂林人。著名元朝基督教徒,拂林王。爱薛出身于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教徒世家,祖名不阿里,父名不鲁麻失。爱薛又汉译为海薛、也薛,均为阿拉伯语Isa的音译,与今天译自西欧语的耶稣(Jesus)同名。

宋淳祐六年(大蒙古国库裕克汗孛尔只斤·贵由元年,公元1246年),叙利亚聂思脱里教派长老审温列边阿答(Simeón Rabban-ata)东来,参加贵由汗的即位大典,盛称不鲁麻失的才能。由于孛尔只斤·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本人笃信基督教,曾敦请贵由汗遣使邀请,不鲁麻失以年高推辞了,由于其儿子爱薛继承家学,通晓西域多种语言,学问广博,擅长星历、医药之术,因此代父应召。爱薛到蒙古汗国后,娶唆鲁禾帖尼的同族侍女为妻,夫妻俩后来还当过蒙古蒙哥汗公主的傅父和傅母,故深为孛尔只斤·蒙哥一家所亲信,蒙哥汗即位后一直很喜欢爱薛,不论到哪里,常带在身旁。蒙哥汗的弟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后,也一直重用爱薛。有一次,元世祖带着爱薛去打猎,爱薛就劝元世祖说:“现在庄稼已经长高,打猎的人马往田野一跑,百姓可就遭殃了。”元世祖听了点头称是,当即就取消了行猎。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元成宗孛尔只斤·铁穆耳即位,加授爱薛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

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元成宗遥授爱薛平章政事。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逝世,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即位,晋封爱薛爵秦国公。

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爱薛病逝于上都(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元仁宗孛尔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追封爱薛为拂林王,谥号“忠献”。

爱薛有妻妾多人,子孙旺盛,大多继承家学,在元朝时期任掌宗教、文字、星历、医药的崇福司、翰林国史院、司天台和广惠司等部门的官员多为其后裔。其后裔子孙多融入蒙古族,其中就有以先祖名字汉译为爱氏者,读音作ài(ㄞˋ),世代相传至今。

爱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舒噜氏,亦称舒穆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石抹氏部落,与满族舒穆禄氏同宗同源,为元朝时期入元籍的一部分女真族人,满语为Suru Hala或Sumuru Hala,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实际上仍为女真族,明朝末期分称蒙古族、满族,所冠汉姓多为舒氏、爱氏等。该支爱氏鼻祖为舒穆禄·爱星阿,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与吴三规统兵追击到缅甸,彻底击灭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父子,功升定西将军、封武勋王。在舒穆禄·爱星阿的后裔子孙中,有改称汉姓爱氏者,读音作ài(ㄞˋ),世代相传至今。

爱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爱义氏,亦称瑷义氏,以地为姓,满语为Aiyi Hala,世居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后多冠汉姓为爱氏、艾氏、张氏等。该支爱氏读音作ài(ㄞˋ),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爱珲氏,亦称瑷珲氏,以地为姓,满语为Aihui Hala,世居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后多冠汉姓为爱氏、艾氏等。该支爱氏读音作ài(ㄞˋ),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觉尔察氏,满语为Giorca Hala,为满族大姓,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区、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温家窑)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其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清朝中叶以后,觉尔察氏所冠汉姓多为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艾氏、爱氏等。该支爱氏鼻祖为觉尔察·爱隆阿,满洲正黄旗人,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以副都统、领队大臣率军西征,平定了准噶尔叛乱,维护了祖国新疆地区的稳定,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累官至新疆伊犁参赞大臣。在觉尔察·爱隆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化为姓氏者,称爱氏,姓氏读音依唐例读作huì(ㄏㄨㄟˋ),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爱邪勿(爱弘顺)、爱薛、舒穆禄·爱星阿、觉尔察·爱隆阿。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伊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伊犁之名是清朝正式确定的,据《西陲总统事略》记载:“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奎屯直辖市全州共有二十四个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万,有哈、汉、维、蒙、锡伯等四十七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约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西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愛)à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沾化,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湖北之老河口,贵州之从江等地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其源不一:

1、爱姓始见於《姓苑》,可知此姓之出当不晚於南北朝时期,只不知其初源耳。

2、为历史上回纥族姓氏所改,唐贞元四年,西域回纥可汗顿英贺上书唐朝,改回纥为回鹘。后派国相爱邪勿来长安。唐朝廷赐其姓名曰爱弘顺,见《姓氏考略》。

3、为满族爱新觉罗所改。爱新觉罗氏乃清皇族大姓,辛亥革命以后,或改为单姓“爱”——即取原姓之第一个音节而为新姓。

二、(愛)

爱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爱姓起源:

1、唐回鹘国相有爱邪勿,赐以爱为氏。亦见《姓苑》。

2、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有爱氏。

爱姓名人:

爱薛,元时西域茀林人,通西域诸部语,工星历医药,初事定宗,直言敢谏。爱莫助,明时广西融县人,举人,正德中永昌府通判。

郡望:河西。

历史名人

爱姓古代名人

爱曾新莽(?-23),农民起义军领袖。字子路,东平人。与肥城刘诩在卢县城头起义,故称“城头子路”。他自称都从事,刘诩称校三老,转战于河、济之间,众达二十余万。刘玄政权建立,任东莱太守,诩为济南太守。不久,为部将所杀,所部被刘玄解散。

爱申金朝,将领。一名忙哥。初为虢县镇防军,累功迁军中总领。犯罪当死,留军中效力,受命救秦州城,逐李文秀出秦州,以功迁德顺节度使、行元帅府事正大四年,元军围城,坚守一百二十个昼夜,城破自杀。

爱鲁元朝(?-1288),将领。唐兀人,昔里氏。初袭职大名路达鲁花赤。至元五年,从云南王征金齿诸部,立有战功。后数年间,累迁广西、云南,历任宣抚使、招讨使、副都元帅、参知政事。二十四年改行尚书右丞,从镇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战,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疠而卒,赠平章政事。

爱薛元朝(1227-1308),学者。拂林人,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教徒,通西域诸国语及星历、医药。年约二十岁,代父应召为定宗贵由近侍。中统四年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至元二十年从丞相孛罗出使伊利汗国。回朝后累迁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大德元年(1297)授平章政事。卒后追封拂林王。其他爱姓名人有清诗人爱兰仙等。近当代爱姓名人有核物理学家爱新筠嘉,营销专家爱成等。

爱星阿清朝(?-1664),将领。舒穆氏,满洲正黄旗人。扬古利之孙。顺治八年领侍卫内大臣,明桂王朱由榔兵败入缅甸,吴三桂镇云南,疏请发兵擒之。十七年,授定西将军,偕三桂进征。十八年十一月,与三桂督师趋缅甸,缅人以桂王及其亲属故从,并献军前,至京受嘉奖,振旅还京,加太保。康熙三年二月卒,谥敬康。

爱松古清朝(?-1675),将领。姓纳喇。满洲镶白旗人。历官理藩院副理事官,本旗蒙古梅勒额真。进封世职至二等阿达哈哈番。顺治间先后从军追击李自成农民军;讨伐苏尼特部腾机思;守太原拒叛将姜瓖进攻,多战胜立功。顺治十六年退休。康熙十四年卒。

爱隆阿清朝,将领。姓觉尔察。隶满洲正黄旗。初为前锋侍卫,累官至正白旗护军统领兼镶白旗蒙古副都统,伊犁参赞大臣。乾隆二十一年(1756),先后从征巴雅尔、纳木齐、小和卓木霍集占等叛乱,破敌爱登苏、库车、叶尔羌军前任领队大臣、参赞大臣。以功封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名列前五十功臣之一。

爱仁清朝(?-1863),清臣。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原名斐仁,又名同仁,字丽川。倭仁之兄。道光十二年(1832)授庶吉士。历任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咸丰十年(1860)任吏部右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工部尚书,管理理藩院事务。十一年奉命查办肃顺。同治元年(1862)授兵部尚书。次年奉旨赴山西查办事件,事竣返京,病死正定途次。

爱邪勿唐朝,西域一個回鹘国的國相,於唐朝時被赐姓愛,名弘顺。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伊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伊犁之名是清朝正式确定的,据《西陲总统事略》记载:“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奎屯直辖市全州共有二十四个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万,有哈、汉、维、蒙、锡伯等四十七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约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西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愛)à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沾化,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湖北之老河口,贵州之从江等地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其源不一:

1、爱姓始见於《姓苑》,可知此姓之出当不晚於南北朝时期,只不知其初源耳。

2、为历史上回纥族姓氏所改,唐贞元四年,西域回纥可汗顿英贺上书唐朝,改回纥为回鹘。后派国相爱邪勿来长安。唐朝廷赐其姓名曰爱弘顺,见《姓氏考略》。

3、为满族爱新觉罗所改。爱新觉罗氏乃清皇族大姓,辛亥革命以后,或改为单姓“爱”——即取原姓之第一个音节而为新姓。

二、(愛)

爱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爱姓起源:

1、唐回鹘国相有爱邪勿,赐以爱为氏。亦见《姓苑》。

2、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有爱氏。

爱姓名人:

爱薛,元时西域茀林人,通西域诸部语,工星历医药,初事定宗,直言敢谏。爱莫助,明时广西融县人,举人,正德中永昌府通判。

郡望:河西。

姓氏源流

一、(愛)à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沾化,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湖北之老河口,贵州之从江等地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其源不一:

1、爱姓始见於《姓苑》,可知此姓之出当不晚於南北朝时期,只不知其初源耳。

2、为历史上回纥族姓氏所改,唐贞元四年,西域回纥可汗顿英贺上书唐朝,改回纥为回鹘。后派国相爱邪勿来长安。唐朝廷赐其姓名曰爱弘顺,见《姓氏考略》。

3、为满族爱新觉罗所改。爱新觉罗氏乃清皇族大姓,辛亥革命以后,或改为单姓“爱”——即取原姓之第一个音节而为新姓。

二、(愛)

爱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爱姓起源:

1、唐回鹘国相有爱邪勿,赐以爱为氏。亦见《姓苑》。

2、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有爱氏。

爱姓名人:

爱薛,元时西域茀林人,通西域诸部语,工星历医药,初事定宗,直言敢谏。爱莫助,明时广西融县人,举人,正德中永昌府通判。

郡望:河西。

堂号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伊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伊犁之名是清朝正式确定的,据《西陲总统事略》记载:“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奎屯直辖市全州共有二十四个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万,有哈、汉、维、蒙、锡伯等四十七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约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西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愛)à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沾化,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湖北之老河口,贵州之从江等地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其源不一:

1、爱姓始见於《姓苑》,可知此姓之出当不晚於南北朝时期,只不知其初源耳。

2、为历史上回纥族姓氏所改,唐贞元四年,西域回纥可汗顿英贺上书唐朝,改回纥为回鹘。后派国相爱邪勿来长安。唐朝廷赐其姓名曰爱弘顺,见《姓氏考略》。

3、为满族爱新觉罗所改。爱新觉罗氏乃清皇族大姓,辛亥革命以后,或改为单姓“爱”——即取原姓之第一个音节而为新姓。

二、(愛)

爱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爱姓起源:

1、唐回鹘国相有爱邪勿,赐以爱为氏。亦见《姓苑》。

2、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有爱氏。

爱姓名人:

爱薛,元时西域茀林人,通西域诸部语,工星历医药,初事定宗,直言敢谏。爱莫助,明时广西融县人,举人,正德中永昌府通判。

郡望:河西。

[ 爱 ]的同部首字 - [ 爫 ]